上周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央视调查:传统健身房现“倒闭潮”一个万亿市场大洗牌!下一个风口是它?》一文在健身圈引起了轩澜大波,笔者根据对健身行业的多年观察,针对该文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1
“倒闭潮”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潮”在字典中解释为“比喻大规模的社会变动”。虽然这是一个定性词,没有准确的定量。以笔者的看法,至少要超过50%以上的比例才能称为 “大规模”。
比如地球历史上的几次物种“大规模”灭绝比例达到了75%-9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全国。三峡工程的“大规模”迁移,淹没库区的所有人口都要搬迁……
而央视财经得出“传统健身房倒闭潮”的依据仅仅是北京一个连锁品牌的倒闭事件和今年上半年20家健身房关门停业的数据。
根据“健身中国”统计,2017年北京拥有商业健身俱乐部680家(不含舞蹈、瑜伽等专项俱乐部、健身工作室、大型综合运动场馆),该年度停业俱乐部共计39个门店,停业率为5.74%。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新陈代谢、新老更替是自然规律。与商超、餐饮等服务业态20-30%的停业率相比,健身行业的数据其实已经非常低了。
从个别品牌或比例极少的停业数据就得出“倒闭潮”的结论,无疑是以偏概全的过度夸大,这是一些自媒体“博眼球,赚点击”的常用手法。“央视财经”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专业媒体不应该用这种方式进行行业报道。
2
提供健身服务的主力军到底是谁?
《“倒闭潮”》一文中写到“传统健身房的竞争力被快速削弱”,各种“小而美”似乎更受消费者欢迎。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还是来看数据:
目前北京建成区内平均2平方千米就有1家传统健身房,覆盖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市民健身需要,部分区域出现了较激烈的竞争。
北京传统健身房拥有有效会员数量约为122万,全年提供健身服务4400万人次。健身会员渗透率5.63%,远远高于1.14%的全国平均水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传统健身房是推动北京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重要力量。
3
年卡和按课程(次)收费孰优孰劣
传统健身房以年卡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了经济能力承担得起的健身服务,与按课程(次)收费的模式相比,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全民健身需要。“小而美”们按课程(次)消费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对于长期坚持健身的消费者而言,成本无疑会大大提高。
消费习惯、经营环境、商业模式、成本结构、运营管理都是影响定价的因素。不同定价方式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俱乐部都在采用最适合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定价,消费者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它的调节作用。
不应该绝对地肯定或否定哪一种定价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
小团体课是“健身2.0”的专美吗?
《“倒闭潮”》一文提到小团体工作室的课程更有针对性,服务更为精确。实际上课程优劣与健身房的规模并没有必然联系,真正有关系的是俱乐部的运营能力和教练水平。
小团体课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服务,笔者在十年前参加健身行业交流会时就已经有很多小团体课程,而那时几乎还没有出现工作室,市场以传统健身房为主。
从服务的多样性和用户体验来看,传统健身房反而更有优势。以笔者了解的北京“嗨铁健身”为例,它的装修设计和环境打造很有特点,既有免费的团体课,也有收费的小团体课和私教区,还有VIP贵宾专用健身区。各种力量、有氧训练器材齐备,会员有非常大的选择空间。
另外,广受北京市民喜爱的游泳项目所有“小而美”们都无法提供,更是传统健身房的绝对优势。
不可否认,随着消费升级的进一步发展,健身行业会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细分特点,各种业态层出不穷,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无论健身1.0还是健身2.0都是整个健身服务市场的有机构成,任何一个俱乐部只要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用心经营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这是整个健身产业自我升级、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健身行业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应该以客观的视角、精确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为大众提供正确的信息,而不能盲目地追逐热点,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用一些片面的结论误导公众舆论。
健身中国推出的“俱乐部小程序”是健身俱乐部开展网络营销服务的利器,目前已有北京、浙江、河南等地的多家俱乐部使用,请点击下面链接体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