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摘要:46岁跑者,跑步时速度并不快,接近快走速度,但运动手环显示心率为每分钟150跳,有时高达170跳。该怎么办?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向来不运动或很少运动的人,跑步绝对算得上是一项比较激烈的运动,所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很重要。而控制运动强度,一般是采用控制心率的办法,很简单实用,便于操作。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简称ACSM)在2005年版的《ACSM高级运动生理学》一书中,将运动强度更为细致地划分为极轻、轻度、中等、高、极高、最高六类,而且评价指标又分为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两类,其中相对强度采用五种方法来评估,绝对强度则采用MET(梅脱值)结合年龄段来评估。
那么,46岁的跑者如何来控制自己的运动心率,以便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呢?需要先假定这位跑者尚属新手,刚刚开始参加跑步运动没有多久,希望通过跑步减肥或仅仅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一些,对于速度无甚要求。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怎么操作。
1-理论上计算一下最佳运动心率区域
常采用的计算最佳运动心率的公式是:(220-年龄)×下限60%及上限80%,以这位46岁的跑者为例:
最佳运动心率下限=(220-46)×0.6=105
最佳运动心率上限=(220-46)×0.8=139
也就是说,可以在跑步时将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5至139跳之间。这个心率区域也被认为是减肥效果最好的区间。显然,每分钟150跳,甚至170跳,都太高了。每分钟170跳,几乎已经接近运动时安全心率的上限174跳(220-46)。太高了!
对于最佳运动心率公式的上下限,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人采用的下限值为50%、上限值为85%。我认为问题都不大,稍后会讨论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调整。
对于中老年跑者,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运动心率算法:170-年龄。那么,46岁的跑者的运动心率就应该保持在每分钟124跳左右(170-46)。124跳恰好接近前述心率区间(105~139)的均值122,可以说124这个运动心率值理论上更适合这位跑者。
那么问题来了:速度已经慢到接近走,而心跳却高过150以上,怎么办?很简单,再降低速度,甚至改慢跑为快走,或者走跑结合,将心率降低到124附近。我的建议是,最好降低到105至124之间。
2-实际跑步时怎么操作?
(1)做好充分热身,至少10分钟。内容最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地小跑或快走等动作用于热身,另一部分是腿部的拉伸,可以跟着运动APP里的教学视频做(多数跑步App中都有)。
(2)运动开始后,逐步提升心率到前述计算的运动心率值范围(105至124之间),建议刚开始跑步的适应期内(1至2个月)保持在105上下,也就是心跳低于105时就走或跑快一些,高于105时就减缓跑或走的速度。
(3)在坚持训练一段时期后,随着体能和心肺能力的提升,可以慢慢提高需要保持的运动心率值,但仍须处在最佳心率值范围内(105至124区间)。
至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新手、体弱、年龄较大的跑者,在进行跑步训练时应以合适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不用管速度如何,也就是让合适的心率来决定你的速度。适合自己的心率才是安全和运动效果的保证,而速度不是。
(2)出于安全的考虑,运动时需要保持的具体运动心率值,应就高不就低,甚至可以突破下限值再低一些。所以,最佳运动心率的上限是80%还是85%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太重要,你只要记住不要超过它就好了。也就是,宁可保守、不可冒进!
还要注意什么?
(1)听从身体的感受。因为每个人每天或每次参加跑步时的情况,都会受食物、天气、情绪、周期、体力、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计算出的最佳心率范围应作为重要的参考,但不能教条而机械的执行。比如前一天没睡好,今天体力不够,或者跑起来感觉心肺负担重,那么就可以放低一点标准。身体严重感觉不佳时,甚至可以直接取消跑步计划。
(2)体弱者、年龄较大的,一是要给自己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二是最好能进行身体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
(3)保持良好的运动心态,即跑步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而不是为了和别人要比速度,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
正所谓:勿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迷失在对更快跑速的爱恋中,安全和健康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