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后,“女排精神”疯狂刷屏所有媒体,热血引爆。这可能让现在很多90后有点蒙,“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
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代表着激情,无私奉献、团队合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慢慢被确定、推广,被全民接受,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女排精神”代表着正能量的价值观,甚至是一种全民信仰。
后来很火的国民电视剧《士兵突击》,许三多那著名的“不抛弃不放弃“也跟这个”女排精神“是很相似的。
再看这次里约的女排比赛,这一路低开高走,在三负情况下从死亡之组杀出,逆袭登顶冠军,经典完美的诠释了"女排精神"!
而女排总教头郎平是如何解读”女排精神“的呢?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在大家都关注她卓越成绩的背后,作为女性我却一直关注她回归到一个女性角色,一个家庭角色的不易。无敌真的是用寂寞和伤痛换来的。郎平的医生曾经评估过她的身体:50岁的郎平,心脏已经60岁了,关节已经和 80岁的老人相似。
多年的职业生涯,超负荷的大训练量,郎平身体有严重的伤病,医生说这些伤病会伴随她一辈子。她接受某节目采访时说:“我膝关节(手术)比较多了,主要都是清理手术,做过7次,有腰间盘突出……然后颈椎做了手术,也是颈椎盘完全压迫神经,所以从整个运动创伤来讲,不下十次的手术。”躺床上的时候,身体和床之间所有的缝隙都要塞紧,否则会疼得难以入睡……
这似乎就是一个职业竞技运动员典型的伤痛,是不是很让人心疼?
而纵观整个中国女排队伍,自从80年代以来,由于承担“国家拼搏精神”的象征,一直颇重视队伍作风,运动员带伤坚持以及老将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备受历任教练的推崇。“拼命三娘”,“拼命三郎”型的运动员层出不穷。比如陈忠和执教期间过于仰仗老将。冯坤等老将消耗过大伤病缠身,球队的战斗力和成绩也因队内伤号太多受到了影响。
前国家女排队长魏秋月也是被几任教练一用到底,落下了严重的膝伤。对运动员的过度使用以及队员有伤得不到及时恢复,不但让球员在比赛中很难充分发挥水平,长年累月带伤疲劳作战更是让队员的运动生涯受到了影响。
图为赵蕊蕊伤痛下台
此次郎平指导的女排新团队所演绎的“女排精神“跟之前的“女排精神”已经有很大不同!
排球因低重心快速移动、 纵跳、突然跨步、滚翻救球、扣球拦网等动作,发生运动损伤特别普遍。
此部位的损伤主要是因为排球的一些 基本动作需要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 130° ~ 150° )屈伸、扭转发力,而此位置正是它的解剖生理弱点,致使关节稳定功能相对减弱,并且关节有轻微的内外旋,增强了股骨与胫腓骨之间的研磨,因而使膝关节 的韧带、半月板、髌骨容易损伤。在发球、扣球和拦 网过程中都需要全力起跳,股四头肌的强烈收缩常使髌骨和股骨间相互碰撞,这种反复的撞击极易损伤髌骨和股骨的软骨而造成骨关节病。
肩关节本身韧带少而弱,稳定性较差,也是最容易发生损伤的一个关节。如果肩部力量较弱,扣空球或扣球挥臂动作不正确,上肢动作僵硬、直臂下压扣球,极易造成肩部韧带损伤,严重的可产生撕裂伤。由于频繁扣球,使肩关节长期超范围的转肩活动或臂上举后又突然向后伸,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不断抽动或横向滑动,加上有时局部负担过重,使该肌腱的腱鞘受到反复摩擦而产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运动员在完成网前扣球或 拦网落地动作时,很容易因落地不稳或踩到同伴的 脚而发生踝关节受伤的情况。在平时的训练中,由于技术动作转换较快、重复性较高,在急停、方向快速扭转时,运动员的脚部处于跖屈内翻位状态,这时运动员的身体处于失衡状态,如果脚踩在同伴的脚上或者球上,就会导致踝关节受伤。
为了完成接球、腾空击球和拦网等相关技术动作,必须将自己的身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扭转和弯曲,使腰部和背部不断地进行应急伸展或弯曲,在技术动作或身体状 况不佳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起腰背部的运动损伤。
郎平多年海外执教生活的经历,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或许也是因为自身遗留的严重运动伤痛教训吧,她执教中国女排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正式组建有美国名医加盟的医疗保障团队。在2007年冯坤、赵蕊蕊赴美进行腿部手术时,主刀医生SherwinS.W就已被大家熟知。
别说运动员了,就算是热爱运动的普通人,也面临运动损伤的风险。哪怕普通的跑步、打羽毛球、跳有氧舞蹈,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自身身体,不去进行基础的训练, 就去盲目的运动,很有可能造成伤痛。所以运动一定伴随专业性的评估、指导、体能和康复训练。
和陈忠和执教时依赖老将的特点不一样,郎平回归后大胆启用新人。她认为“只有最好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这次奥运夺冠后,她采访时也表示:也许团队中每个人的技术并不是最好的,但可以做到互相弥补……是的,即使是不被看好的新团队,只要互相协作,团结一致,还是很有胜出的希望的。
郎平在她书里也描写了她曾在美国执教女排教练时,面对一群年轻的美国姑娘队员,发一个指令,有个小姑娘白她一眼就走了,并不服管。后来郎平的女儿白浪深刻的影响了妈妈与年轻人的相处方式。白浪说,妈妈,你这样板着脸教训别人,人家当然不听了。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平等,欢乐!郎平在观摩了女儿和她美国老师的相处方式后,就逐步改变自己的管理风格。比如经常邀请姑娘们一起吃水饺,用鼓励赞美微笑代替批评,还苦练美国摇滚歌星艾薇儿的歌,以便更能走进年轻姑娘们的心……
当然书里的只言片语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郎平在管理新人团队上一定花了很多功夫。郎平从一开始不懂英文,不懂管理,到现在的“神”境界,再次诠释了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最后再次点赞郎平带领的团队所演绎出的“女排精神”:有勇有谋有策略,有好技术有好心态!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正能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