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军人体能素质的总要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人体最基本的生物学能力的要求,即基础体能要求;与兵种特殊专业、特定作战任务紧密联系的特殊能力要求,即专业体能要求;在基础和专业体能的基础上,与智能、技能和军事技术、战术有机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即综合体能要求。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人的体能需求,是现代军事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客观依据,与之相适应,其训练内容体系由基础体能、专业体能以及综合体能三大部分构成。
现代军事体能训练内容体系
内容分类 主要训练内容
科学常识: 体能训练常识
柔 韧 性: 转肩、立位体前屈
上肢肌力: 俯卧撑、指卧撑、引伸向上、摆动臂屈伸、卷身上
下肢肌力: 跳远、单腿深蹲起立、摸高
腰腹肌力: 仰卧起坐、俯卧起立、俯撑伸屈腿、悬垂举腿
速度耐力: 100米跑、3000米跑、5000米跑、背沙袋跑
灵敏协调: 格斗(合基本功)、25米蛇形往返跑、组合练习*、游泳
神经反应: 神经反应速度
协作精神: 3人协作攀登、10人扛连环沙袋、球类项目
心理素质: 昼夜24小时极限拉练、木马
*“组合练习”内容:俯撑伸屈腿(10次)、5米折返跑(2次往返)、俯卧撑(5次)、蛙跳( 10米)、 25米蛇型跑
一、基础体能训练
基础体能训练是指对军人最基本的综合生物学能力(即基础体能)进行专门化训练的过程。基础体能训练是每一名军人必须接受的训练,并且必须达到相应的训练考核标准。这既是实现从普通老百姓到一名军人转换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尽快形成战斗力的重要训练内容。作为一名军人,无论是属于陆军、海军,还是空军、武警、二炮,参军入伍后,其体能素质通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必须达到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这是对整个部队而言的,全军指战员要求均一致,即“基础统一”的原则(参见表1-l)。当然,根据性别、海拔高度、各军兵种专业等条件的不同,其选择训练的内容,考核标准要求等也有所区别。
基础体能训练是新兵入伍训练的重要课目之一。根据入伍新兵的实际体质情况,基础体能训练主要目标是:掌握一定的体能训练常识,强化基础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和基本心理素质(毅力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的训练。新兵入伍体能训练内容设置,必须体现广泛的适应性(即能适应各军兵种的新兵)、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简便易行(即内容易学,保障条件易达到)、以及适度考核标准的总体原则。
二、专业体能训练
专业体能是指与各军兵种的特殊专业、特有武器装备、以及在各种特殊战场环境条件下执行特定作战任务紧密联系,作为各特殊专业兵种人员,为圆满完成特定作战任务而必须具备的特殊化体能素质。专业体能是体能转化为战斗力的重要桥梁,有时甚至可直接形成战斗力。专业体能训练就是对各专业兵种人员的这种体能素质进行专门化训练的过程。强化部队的专业体能训练,提高部队整体专业体能水平,就是直接提高部队单兵战斗力水平和部队整体战斗力水平。
专业体能训练的主要对象是l—2年兵、士官、以及部分分队军官。对军人进行专业体能训练,是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将其基础体能素质转化为强大的单兵战斗力的必然要求。但由于不同军兵种专业的需求各异,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体能训练的内容设置和考核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各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实行“专业分流”的总体原则。专业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中,最具特色、最主要的部分表现在:人与武器(机)结合能力、人与环境结合能力的训练方面。
1、人——武器的结合能力。人——武器(机)的最佳结合能力是指迅速掌握、精细操作、熟练运用手中的武器装备,使武器装备本身所具有的最大(战斗力)效能,能在各种战场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能力。从操作者的角度讲,影响武器装备发挥最大效能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人对其性能的了解程度、熟练操作以及灵活运用程度。归根结底,就是人与武器(机)相结合的专门化能力
2、人——环境的结合能力。人——环境结合能力即指在各种自然(地理、气候、战区)环境条件下,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克服各种不利环境因素,保存自我,打击敌人,圆满完成各项作战任务所必需的特殊技能或能力。具体讲,这种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克服各种恶劣自然环境条件对我方作战所构成的不利影响(如缺氧、眩晕、寒冷);紧紧地依托特定战区的各种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掩护自我,打击敌人(如充分利用山地地形作战);以及充分地利用特定战区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维持生存,保存战斗力(参见表1-2)。另外,在信息作战环境中,人——环境的结合有其特殊性。
专业体能(人——环境结合)训练内容一览表
内容分类 主要训练内容
普通陆地作战:400米障碍、5公里武装越野跑
渡海登岛作战:游泳(含武装泅渡)、抗眩晕、穿越泥潭
高寒山地作战:抗缺氧、爬山、高原组合练习*、爬杆
高寒平原作战:滑雪、滑冰、冷水浴
数字化 作 战:抗大脑疲劳、神经—肌肉协调、抗干扰、神经反应速度
“高原组合练习”:扶腿倒立—鸭子走—交叉步—抱腿手走路—蛙跳—跨步跳—指卧撑
三、综合体能训练
综合体能的实质就是基础体能和专业体能与智能、技能以及军事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能力,这是军人体能成分中更具实战意义的要素,也是现代高技术战争对现代军人体能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合体能训练的内容包括:定向越野、战前体能准备、昼夜24小时极限拉练、野战生存等。其中,昼夜24小时极限拉练,实际上可在部队训练后期的合同作战演习中结合实施。野战生存也可归入其他军事训练内容。
第二章 体能训练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又称“热身运动”,是指在运动(训练)前为预防意外运动伤病的发生,人们有目的地进行一些身体活动,使机体的各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做好身体准备。体能训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训练伤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一节准备活动的生理学作用
一、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准备活动对运动系统的良好生理学作用,集中表现在对肌肉、韧带、关节的影响方面。具体作用如下:
1、对肌肉、韧带的影响。适度的准备活动使肌肉、韧带的代谢活动增强,粘滞性降低,弹性提高,肌肉的反射速度和收缩速度加快。韧带的柔韧性提高,对肢体迅速的位移运动,能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有效地预防肌肉、韧带的拉伤或撕裂伤。例如在100米跑练习前,如果不对大腿前群(股四头肌)、后群(股二头肌)的肌肉、韧带进行牵拉性准备活动,则在进行100米冲刺的剧烈运动时,极有可能发生大腿前群或后群肌肉、韧带的撕(拉)裂伤。所以,在进行“背沙袋跑”、“10人扛连环沙袋”等腰、背、颈部负重较大的训练项目前,必须充分做好腰、颈部肌肉的准备活动,以防止出现腰扭伤等训练损伤。
2、对关节的影响。体能训练时,大、小关节的损伤,尤其是腰、膝、踝、肩、肘关节一旦受伤,对人体的正常活动影响较大,必须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前不注意做好准备活动,由于各关节内未得到有效的刺激,关节腔内的滑液一般分泌较少,缺乏润滑作用,关节面软骨间的摩擦力较大,一旦遇到剧烈关节活动,极易造成关节软骨损伤。另一方面,关节囊及关节周的韧带粘滞性较大,也易造成撕裂伤。故在进行关节部位负重较大的练习项目(如“单腿深蹲起立”)时,充分做好关节部位的准备活动,如缓慢活动膝关节,适度牵拉胯关节肌肉、韧带,刺激关节腔内的滑液分泌,增加关节液的润滑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关节和关节周软组织损伤。
二、对内脏系统的作用
人体内脏系统(主要包括心血管、呼吸、代谢等)的最大机能特点之一,就是其机能动员速度慢,惰性较大,远跟不上运动系统的动员能力。主要表现在: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如5公里武装越野跑)的初期,心血管、呼吸系统运送氧气的能力,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出现胸闷、气短、四肢发僵、无力、心烦等症状。这就是运动生理学上的“极点”现象。出现“极点”后,一定要坚持练习,但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调整呼吸。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轻松起来,“极点”现象消失,出现运动生理学上的“第二次呼吸”现象。准备活动对内脏系统最显著的生理作用,就在于提高基础代谢率和体温,使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输出血量和肺泡通气量,克服内脏系统的“机能惰性”,使心肺机能水平能满足身体对氧的需要,推迟或缩短“极点”现象的出现或减轻“极点”现象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影响,尽快出现“第二次呼吸”,保障顺利完成训练任务。
根据人体运动生物学规律,凡进行中长跑运动(如 3000米和 5000米跑、背沙袋跑、5公里武装越野跑)时,都要出现“极点”现象。因此,在这类运动练习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以克服“极点”现象和内脏“机能惰性”。如正式进行“ 5公里武装越野跑”前,须先进行3—6分钟的慢跑,使心肺机能得到动员。
三、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准备活动对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突出表现在:通过身体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使人的大脑反应速度提高,动作反射时缩短,身体协调性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尤其是本体感受性反射的传导速度加快,神经中枢对外周肢体的运动速度、角度变化的定位判断准确,能及时对参与运动的主动肌(收缩肌)和桔抗肌(放松肌)进行精细地调节,有效地防止因动作协调性差而引起的肌肉韧带拉伤。另一方面,准备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人体的警觉性提高,注意力趋于集中,不易发生意外损伤。如在进行“通过400米障碍”练习前,若不注意准备活动的质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不正确),身体协调性差,很有可能发生意外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