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表一般性外伤
(一)擦伤
机体表面与粗糙的物体相互摩擦而引起的皮肤表层损伤,称为擦伤。主要征象为表皮剥脱,有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伤口无感染则易干燥结痂而愈;伤口有感染,则局部可发生化脓、有分泌物。
小面积的擦伤,用1—2%红汞或1—2%龙胆紫涂抹:面部擦伤宜涂抹1%新洁尔灭溶液。擦伤面积大,伤口深,易受污染,需用 2、5%碘酒和75%酒精在伤口周围消毒,用生理盐水棉球清除伤口异物,外敷生理盐水或1‰如雪弗奴尔纱布,再用绷带包扎。感染的伤口应每日或隔离换药。
(二)裂伤、刺伤及切伤
裂伤指受钝物打击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撕裂,伤口边缘不整齐。刺伤是尖细
锐物刺穿皮肤及皮下组织器官的损伤,伤口小而深。切伤则指锐器切入皮肤所致,伤口边缘整齐,多成直线形,出血较多。
裂伤、刺伤和切伤,轻者可先用碘酒、酒精将伤口周围皮肤消毒,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伤口较大、较深、污染较重的,应及时送医院,由医务人员作清创术,清除污物、异物、坏死组织,彻底止血,缝合伤口;口服或注射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伤口小而深和污染较重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1500—3000国际单位,预防感染破伤风。严重的切伤、刺伤有时会伤及深部的血管、神经、肌肉,处理时要仔细检查。
(三)挫伤
人体某部遭受钝性暴力作用而引起该处及其深部组织的闭合性损伤称为挫伤。挫伤的处理:单纯性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外敷新伤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头部、躯干部和睾丸挫伤,并伴有休克症状出现者应首先进行抗休克处理,保温、止痛、止血、矫正休克后,立即送医院治疗,有肌肉、肌腱断裂时,应将肢体包扎固定后,送医院治疗。
二、头部损伤
脑震荡是头部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急性闭合性损伤。一般系指头部遭受暴力作用(如军事训练中的“直体后倒”练习)后,脑的神经组织被震荡而引起大脑暂时的意识和机能障碍,其病理解剖和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脑震荡亦可与其他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合并存在,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脑震荡的主要体征:头部有外伤史,有一时性意识丧失(短则几秒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短时间内反应迟钝,病人对受伤经过不能记忆,即逆行性遗忘症(简称“逆忘症”)。伴有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心悸、失眠,以及植物神经紊乱。少数患者有心烦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并可因头部活动或情绪紧张而加重病情。以上症状大多于数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现场处理:首先进行急救。立即让伤员平卧,保持安静,防寒或防暑,严禁随意搬动或置伤员站、坐位。昏迷不醒者,可掐人中穴位催醒。待伤员清醒后,保持原地平卧休息5分钟左右,再抬回营房休息。护送时,患者平卧,头侧用衣物等固定,尽量避免摇晃、震动以免加重病情。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等并存,因此,伤员经过急救处理卧床休息时,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其他颅脑损伤征兆。
如发现患者有以下症状之一者,提示可能有严重的颅脑损伤,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处理。(1)昏迷时间在五分钟以上。(2)耳、口、鼻流脑脊液或血液。(3)清醒后头昏、恶心、呕吐剧烈。(4)两瞳孔不对称或变形。(5)清醒后有颈项强直或出现第二次昏迷。
对脑震荡的治疗,一般患者应卧床休息l—2周,口服镇静药(如鲁米那、溴化钾等)和止痛剂(索米痛、安侬痛等)。伤后不宜过早训练,直到头昏、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自我感觉良好,否则易造成头痛头昏,经久不愈。一般如果让患者取站立位,双足并拢,两上肢向前平举90˚,双眼闭合,如姿势稳定,不摇晃,甚至贴起足尖也能站稳者为良好。
三、上肢损伤
(一)肩袖软组织拉伤
多见于进行攀爬、单杠练习时,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过猛、过快,或动作不协调所致。
现场处理:轻度肌肉拉伤,肩部正常形状未见畸形,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进行,即冷敷20分钟,制动(如用三角巾或宽布带托往受伤侧肘部)。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按摩治疗,在2周内不要重复受伤动作。
(二)肘关节内(尺)侧软组织损伤
多因前臂抗阻训练(如投掷、搬沙袋上肩)用力过猛,或不慎滑倒时小臂保护性外展外旋支撑而致伤。最为多见的是内侧韧带撕裂伤,严重受伤时往往合并其他组织的损伤,如尺侧关节囊撕裂、肘脱位等。主要征象:受伤后肘关节尺侧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肘内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现场处理:冷敷 15—20分钟;加压包扎;切忌使用牵拉、扭转、按摩等手法;前臂旋前、肘屈90度位,用三角巾或布带固定于胸前;有条件者再用冰袋敷局部。48小时后,可做局部热敷,轻按摩。受伤1周后,逐步开始肘部的伸屈练习,防止关节粘连。练习中须使用护肘、粘膏支持带,同时要避免重复受伤机制动作。
(三)肘关节脱位
此脱位以(向)后脱位最常见,多因不慎摔跤倒地时前臂保护性外展、外旋、后支撑所致。征象:伤后局部疼痛,肘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现场急救:冷敷 15—20分钟;依肘受伤后的肢体位(角度),用一小木板托住肘部,再用固定绷带包扎,最后用三角巾(或布带)挂于胸前,即送医院复位(有条件者可在送院途中用冰袋冷敷局部)。切忌在现场盲目使用牵拉、扭转等手法复位。
康复训练:整复后第2天即可开始握拳、转肩的康复练习,以促进前臂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去固定后,坚持进行肘关节的伸屈和前臂旋转运动,防止和松解创伤后的关节粘连。肘伸屈训练时,动作的幅度必须适可而止,逐渐加大,直至恢复到原有的角度,切忌暴力扳拉,以防发生骨化性肌炎,终与影响肘关节功能。这是康复训练的关键环节。
(四)指间关节扭伤及脱位
指间关节扭挫伤是常见的损伤,尤以连队篮球、排球活动或比赛时较多见。主要征象:轻度扭伤关节的伤侧疼痛、肿胀、压痛、关节活动轻微受限,伸屈不灵活,但无畸形,韧带完整,关节尚稳定;中度扭伤常因手指向侧方偏曲或过伸性时引起韧带损伤、关节囊撕裂,关节不够稳定;严重者受伤关节明显肿胀,关节畸形,异常活动而失稳,提示可能发生关节脱位。
现场处理:(1)冷水冲(敷)洗降温。(2)轻度扭伤:伤指取微屈位,轻轻拔伸牵引,再轻捏数次。但切忌用力牵拉、搓揉、左右扳晃。用粘育带将靠近伤侧的健指连同患指固定在一起。48小时后,可局部热敷; 3天后可开始练习主动屈伸活动。(3)扭伤稍有侧方活动者(即疑有关节脱位),用一块弓形小夹板放在掌侧将患指固定于半屈位;没条件时,也可采用上述粘青带固定法(即将伤指与相邻健指固定在一块),严禁对伤指做被动性暴力扳伸和强行屈曲。
康复训练:48小时后,可局部热敷,3周后,解除固定,开始练习关节伸、屈活动,但切忌重复受伤动作。手指伸屈功能完全恢复以前,直用粘膏支持带对伤指加以保护,以防受伤关节活动范围过大,避免加重损伤。
四、躯干部损伤
(一)急性腰扭伤
常因士兵进行力量训练(如提重物)时腰部动作不正确,或训练和体育比赛中体位变换动作不协调,使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导致突然受伤(部分肌纤维被拉断、扭转或小关节微动错缝)。
1、主要征象。有明确外伤史。(1)腰肌扭伤:轻度扭伤患处隐痛(2-48小时后疼痛达到最高峰)随意运动受限;严重扭伤后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2)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扭伤:受伤时可感到局部突然撕裂样疼痛;过度前弯腰疼痛加重,伸展时减轻;棘突上或棘突之间有局限、表浅的明显压痛点。如疼痛剧烈,压痛处韧带松弛而有凹陷,体前屈时棘突间距离增大,提示可能为韧带完全断裂。(3)筋膜破裂:多发生在骰棘肌鞘部和骼悄上、下缘;伤处压痛点明显;弯腰和扭转腰时疼痛加剧,腰伸展时痛较轻。(4)小关节绞锁:表现出腰部突然不能活动;剧痛,不能伸直:几乎整个腰部肌肉都处于紧张僵直状态;压痛点不明确,但叩击伤处可引起震动性剧烈疼痛。
2、现场处理。平(俯)卧休息;冰袋冷敷局部;在未确诊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类型前,切忌盲目使用手法治疗。扭伤轻者,即可进行腰部放松按摩,使反射性紧张收缩的肌肉松弛下来,并配合穴位按摩(取穴:阿是穴、扭伤、肾俞、委中等),手法强度应使患者有酸麻胀感为宜;搀扶回宿舍仰卧休息;重者需请骨科大夫进行专门诊治。
3、预防。充分做好腰部的准备活动;弯腰提重物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强化腰部伸、屈、扭转等复合动作的合理性和协调性训练;加强腰部肌力训练。
(二)腰部劳损
严格地讲,腰部劳损是一个中医学概念,指肝肾虚弱,风、寒、湿等邪气侵人腰部而致的慢性疾病。现代运动医学认为,此病多因腰部活动量和负荷量过大,急性腰扭伤未得到根治,腰部肌肉、韧带、筋膜反复受牵拉、痉挛而产生的慢性损伤。
1、主要征象。病程长,腰部多有酸、胀、痛症状,尤其是大运动量训练后或气候变化更为明显,甚至放射至臀部和大腿;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有时可扪及硬结或肌肉痉挛,直抬腿试验阳性。
2、临床治疗。腰肌劳损无特效疗法,按摩是治疗腰肌劳损的主要方法。按摩疗法旨在松解腰部肌肉痉挛和组织粘连,减轻腰痛。常用手法有:推、揉、叩打、弹筋、按压、搓揉等。
3、康复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有两类,第一,以加强腰、腹肌力量,代偿伤患局部肌力不足为主的训练。如俯卧“飞燕点水”、“拱桥架势”等。训练需以不出现疼痛、肌肉痉挛为原则,练习后应特别注意放松腰部肌肉。第二,以松解腰部肌、筋胶粘连,改善局部血循环为主的训练。如仰卧抱膝、直抬腿、旋腰蹬脚等。练习中,松解动作到位后应保持3-5分钟,以增加松解牵拉的效果;动作的幅度、速度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防止局部出血或再度拉伤而影响疗效。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期应暂停训练,并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
4、预防。积极治愈急性腰扭伤和其他腰部急性损伤;防止重复受伤;强化腰、腹肌群力量训练,避免“单打一”训练模式;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这是预防腰肌劳损的4个关键环节。另外还应注重腰部肌肉弹性,提倡士兵间经常性地进行腰部互相按摩。
五、下肢损伤
(一)膝关节韧带损伤
膝部损伤是体能训练中发病率较高的部位。其中,以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常发生。内侧副韧带的损伤机理与膝外翻有关,多因训练时身体做转身动作,中轴脚及小腿固定,大腿随躯干突然内收内旋,在膝关节处形成了一个扭转力,或来自膝外侧的一个向内侧的冲撞力所致。外侧副韧带损伤发病率较底,受伤原因与膝内翻有关。
主要征象:内(外)侧副韧带不完全断裂后,膝内侧有短暂剧痛,局部韧带有明显的压疼点,常伴有半健肌半膜肌痉挛。
现场处理:冷敷(用凉水冲洗 15-25分钟),加压包扎(注意:用弹力绷带做“ 8”字型压迫包扎时,绷带在内侧交叉),停止训练制动,抬高患肢。如果发现关节明显松动,内侧间隙明显加大,则疑韧带完全断裂,并可合并内侧半月板的撕裂伤。此时,在做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用棉花夹板固定,急送医院处理。
康复训练:可在伤后3天配合局部治疗的同时开始进行。要点:保持伸膝肌(股四头肌)和屈膝肌(股二头肌)的肌力,防止因伤制动导致肌肉萎缩而出现的膝关节“不稳感”现象;加强膝关节伸屈抗阻练习,防止损伤后粘连。
预防:做好准备活动(静力性牵拉练习);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能力,改进转身技术动作;提高整体体能素质。
(二)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这是新兵入伍体能训练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损伤,故又将其称为“新兵腿”。多国体能训练中,教官训练不够科学(如强度负荷安排过分集中于下肢);士兵缺乏自我保护技能(如跑步、跳跃落地时不会缓冲);训练场地过硬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下肢屈肌群、骨膜反复受到较大应力作用,负载过重而致过度疲劳,引发胫骨(或同时腓骨)的疲劳性骨膜炎,严重时可引发胫(腓)骨疲劳性骨折或称“胫(腓)骨应力性骨折”。
1、主要征象。轻者在训练后出现局部疼痛(尤以大运动量训练后疼痛加剧:有些伤员有夜间痛,性质多为隐疼或牵扯痛)、肿胀(局部软组织有轻度凹陷性水肿)、压痛(在胫骨前内侧骨面,能摸到压痛点)、灼热感(早期可有皮肤发红,触之有轻微灼热感)。
重者有持续刺痛或烧灼痛,并伴随有后蹬或支撑痛。此阶段病情已发展到有“隐性应力性骨折”(胫腓骨连续性破坏,但解剖对位尚好,未出现畸形)的程度。此时,患骨的应力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一旦遇到稍大一点的外力作用(如跑步时不慎摔跤),即可发生开放性骨折。这就是个别部队出现新兵“跑断腿”的主要原因所在。
2、现场处理。早期或症状轻者:训前做局部按摩,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训中调整训练内容,减少下肢强度负荷,可继续训练(最好多进行其他部位的训练,如上肢、腰腹肌);训练后充分按摩放松局部肌肉。经2-3周后的调整训练,随着负荷能力的提高,症状可自行消失。症状严重者:一方面,停止全身性和下肢受力的训练项目,减少下肢局部负荷,改练上肢性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对损伤局部进行必要的治疗;包括局部热敷或温水浸浴,抬高患肢,按摩;摄X线片确诊是否有疲劳骨折。
3、预防。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量,贯彻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地面很硬的训练场地上,进行大强度、长时间的跑、跳、后蹬、踏地等练习;加强训练的医务监督,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三)踝关节韧带损伤
由于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特点所决定,踝关节的韧带损伤以外侧韧带(新鲜)损伤最为突出。其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扭伤为常见。多因跳起落地时踩在不平的地面或他人脚上,或身体失重心、被踩等原因,造成踝关节内旋、足跖屈内翻位受力作用致伤。
1、主要征象。有足内翻受伤史;踝外侧疼痛(疼痛轻重与伤势程度有关),局部肿胀,皮下瘀血,有明确的压病点;不能立即行走。
2、现场处理。冷水冲洗降温;做“8”字型压迫包扎(注意:压迫包扎的“8”字型交叉点应处于足外侧,以防止踝关节内翻);患肢制动(有条件时,可使用木托或钢丝托板,将受伤足固定于稍外翻、跖伸位,以减轻局部韧带张力和防止进一步出血);抬高患肢(促进伤肢静脉回流,防止局部肿胀)。有条件者,可继续冰袋冷敷。及时采用冷敷、加压包扎、制动方法,能有效地制止损伤处继续出血和肿胀,为后续的检查、治疗、防止后期外踝结缔组织增生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因踝部关节、韧带结构较为复杂,受伤后在未仔细检查确诊前,不得盲目使用手法治疗。
3、预防。强化踝周和跨踝肌肉、韧带的力量训练;进行踝外旋、足外展外翻、跖伸的抗阻专门练习;在训练和比赛前,认真进行各3-5分钟的足内翻(踝内旋、足内收内翻)和足外翻(踝外旋、足外展外翻)静力性牵拉练习。
(四)第五跖骨结节骨折
该骨折的受伤机制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较为相同,常引起腓骨短肌肌位的结节部撕脱,并合并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主要征象:除受伤局部有明显肿胀和压痛,足外翻抗阻试验有锐性疼痛外,常伴有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症状。
现场处理:方法与踝关节韧带扭伤相同,即冷敷、制动、加压包扎(注意:适当将托板稍外翻两伸位固定,以减轻腓骨短肌肌腱对结节部的牵拉,便于断端的对位愈合)、抬高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