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整理活动对运动系统的良好生理学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参与剧烈收缩运动的骨骼肌的影响方面。主要作用如下。
1、使处于发硬状态的骨骼肌充分放松。由于肌肉在剧烈运动中的强力持续收缩,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的堆积等因素作用,在运动后较短的时间内,很难使发硬的肌肉(骨骼肌)自然恢复到运动前的松弛状态。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放松措施,才能使通过训练的肌肉,在收缩力量和速度不断增长的同时,始终保持“松如棉,紧如铁”的高质量状态。
如果不注意放松肌肉,短期会造成肌肉力量恢复不全,肌肉发僵,延迟性酸疼,收缩速度和反应性降低,各肌群间(伸、屈肌群)的协调关系不好,训练效果不能体现出来。如果长期不注意放松活动,则可造成肌肉发硬,弹性差,爆发力弱,整体肌肉质量下降,出现人们常说的“死肌肉”。这就是一些士兵肌肉质量差(肌肉大而硬,绝对肌力大,但爆发力差,出拳速度慢,摸高测试只有0、2米左右,跳远不足4米)的主要原因所在。故有经验的士官或分队军官,在进行一些肌肉力量项目(如“单腿深蹲起立”、“背沙袋跑”)训练之后,往往比较注意进行一些放松大腿、腰部肌群的整理活动,防止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充分恢复而出现肌肉变性(如腰肌劳损)的临床症状。
2、加速消除代谢产物,减轻肌肉酸疼。剧烈的身体活动后,肌肉内有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堆积,有时甚至可伴有肌肉和结缔组织的一些微细损伤,从而出现训练后的肌肉酸软、胀疼。一般而言,轻微的肌肉酸软是训练效果的正常反应,“没有反应,就没有训练”。做好整理活动。使肌肉充分放松,能明显加速清除肌肉内堆积的酸性代谢产物,缓解酸性物质对肌肉的刺激,有效地减轻训练后的肌肉酸疼症状,促进肌组织中能源物质(如肌糖原)的恢复。当然,如果训练后48—72小时还出现较强烈的肌肉反应(如肌肉酸胀疼痛感),即出现“延迟性肌肉酸疼”,则需要做一定的治疗,才能恢复。
二、对内脏系统的作用
人体内脏系统的机能特点除惰性大、动员慢外,还表现为恢复慢,尤其是在进行了一些大强度和长时间的训练项目(如100米跑、5公里武装越野跑)之后,血液循环、呼吸系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安静状态。恰当的整理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体心肺等内脏器官、系统机能的恢复,而且能有效地预防某些运动性疾病。
如某士兵在3000米跑到达终点后,静止站立休息,突然出现休克昏迷倒地。这就是典型的因休息方式不对,使大量循环血液因缺乏肌肉的挤压和虫吸作用而滞留在下肢,导致回流到心脏的血量锐减,大脑缺血而出现的“重力性休克”。又如长期进行耐力性项目(如5000米跑、5公里武装越野跑)训练,如果训练后不注意放松慢跑,加之立即再用凉水冲洗发热的下肢,长期这样下去,既对心血管系统有损害(即俗话的“内伤”),也极易造成下肢“静脉血管曲张”,为以后的生活留下隐患。
体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人体凡从事剧烈的身体运动(活动)以后,必须进行3—5分钟的慢跑或其他动力性整理活动,使心血管、呼吸等内脏系统的机能水平,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