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中体育运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为了身体健康而进行体育运动的业余爱好者,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并且是期待解决是,即运动损伤问题。运动损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严重的,他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同时不能参加体育锻炼,严重的还可以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对开展体育运动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大媒体不断地报道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给学校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令人痛心、深思,先不言及谁是谁非,无论法院如何调解及作出何种判决,都于事无补,给伤者留下的是永远的痛;对教育部门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是无法用金钱和时间可以解决的。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为独苗苗,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宠爱有加,而作为学校,不能不开设体育课,不开展体育活动,不管学校、教师考虑再周到、措施再落实,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仍难免磕磕碰碰,发生意外的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对学校、家庭、教师、伤者来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可能会有一种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和补偿办法。对此,部分学校因噎废食,取消开展危险系数较大的项目,例如铁饼、标枪、足球、游泳、跳马、跳箱等项目被束之高阁,这样,校园体育氛围日益淡薄,体育教学变得单调、苦燥无味,学生对体育厌恶之情与日俱增,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有序的开展,影响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也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实际上,不论运动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进行体育锻炼时进行必要的防护,避免损伤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只要我们思想上防伤观念常备不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对运动损伤应采取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治疗,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处置手段及功能恢复等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而不敢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竞赛中,各项防护措施具体到位,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损伤发生。
特别是要让中学生正确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运动损伤,学习和掌握一些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方法,提高中学生体育科学素质,增强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于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更是非常必要的。这无疑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
(一) 运动损伤的概念:
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不同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损伤,他多与体育运动项目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为此常有些运动损伤便以其运动项目冠名。例如:“网球肘”、“足球踝”、“跳跃膝”。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1、 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骺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等
2、运动损伤按时间分类:
新伤和旧伤;
3、按损伤的病程分类:
急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
慢性损伤:陈旧伤,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者;劳损伤,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
4、按性质分类:
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无裂口与体表相通。例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
5、按程度分类:
轻度损伤:伤后锻炼者仍能按计划参加体育锻炼
中度损伤:伤后不能按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活动。
重伤:受伤后不能训练。
这种方法适合运动队或体育院校。
6、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运动技术伤:与运动项目、技战术动作密切相关的损伤,例如:网球肘、投掷肘等,多为局部组织过劳。
非运动技术伤:多为运动中的意外伤。
三、运动损伤发病的潜在因素:
运动技术的发病多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即各项运动有其不同的损伤好发部位及其专项多发病。例如,体操运动员的跟腱断裂、羽毛球运动员的椎斑疲劳骨折等,其他项目也是如此,尤其是慢性损伤。究其规律多由运动项目与人体两方面所存在的潜在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一,运动项目及其技战术对人体的特殊要求;其二,人体自身某些部位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解剖生理弱点。大家知道:人体上体占人体体重的50%,是用有限的骨骼来支撑的。骨骼因不能直接抵抗外来的撞击,必须同关节组成一体,起到吸收及减缓冲击力的作用,如此构造,遍布全身各处,在没有多少肌肉覆盖的胫部等抵御冲击的能力很若。例如:人由于直立行走,腰椎受到内脏的压力,以及颈椎抵御7公斤的头颅,过度弯曲和牵拉,非常容易造成损伤。因此,这两方面潜在因素在运动中是客观潜伏存在的,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两个致伤条件是:技术动作错误、不合理、不正确,违反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规律,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此时多为急性损伤;人体的某些局部运动负荷长期过重,超出该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逐渐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慢性损伤。
(加膝关节解剖结构)正常结构和弯曲结构:例如:膝关节上下两端骨杠杆较长,周围少有肌肉保护,半屈膝时侧副韧带及关节内十字韧带全处于松弛状态,膝关节周围失去了支撑保护。在对抗撞击情况下,膝关节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出现过度的内外翻转,一旦翻转超出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的急性损伤。半蹲时膝关节的稳定主要靠股四头肌及髌骨来维持,膝关节完成旋转、屈伸、发力时,髌骨关节软骨面将承受很大的摩擦、挤压、撞击以及不合槽的捻错等力的共同作用,此外膝关节在蹬伸发力、启动、跳跃时,髌骨前面的膑韧带等伸膝装置也都会受到强大的牵拉张力,久之,这些力的积累,超出了髌骨和膑前伸膝装置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就势必会使髌骨出现慢性损伤——髌骨劳损。
认识了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自觉的在教学中、训练中、有意识的引导两个潜在因素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以期达到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目的。因此,提出几项措施,一、加强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二、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三、不断的改进技术动作。四注意合理安排局部运动。这样,了解 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认识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几运动技术特点,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两个潜在因素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仅能说明运动中具有发生损伤的可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损伤的发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及身体锻炼中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则使受伤的危险性增高。但是身体的不协调性也非常容易引起损伤。下面介绍促使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
(一)认识不足,措施不当。
首先: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甚至将预防运动损伤的科学态度与勇敢、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对立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损伤后也不认真总结分析。
其次:不少男性青少年生活经验不多,思想麻痹,缺少防伤观念,运动中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从事力所不及的运动动作,导致运动损伤;一些女学生在体育运动胆小、害羞、畏难,做动作时恐惧、犹豫、紧张、这些都会造成动作失败而受伤。
(二)准备运动不足:
不论在何种体育运动中,充分的准备活动是保证学生不受损伤主要手段。因此,无论是在平常的体育锻炼还是教学、训练中,都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特别是克服植物性神经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便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联系,为正式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在体育运动中经常犯的毛病是:
A、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极易造成肌肉损伤、关节扭伤;
B、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
C、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得当;
D、过量的准备活动致使身体功能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
例如:我市某学校的体育教师,今年初在教体育课垫上运动时,一位准备活动没做开的学生在做动作时不慎扭伤了脖子。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三)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运动实践证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会引发运动损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局部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
长期局部负荷过大(例如单打一的锻炼,以致超过了人体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人体组织结构因过度摩擦、挤压、或因过度牵拉,引起微细损伤积累,导致慢性损伤。
例如:慢跑使人上瘾,除了消耗热量、维持体型之外,还可以强化免疫力。就运动心理学来说,慢跑还可以降低焦虑、强化自信、以及增强抗压能力;对心脏而言,它可以使心肌细胞活性上升、心室生理性扩大、心搏量与心输出量增加、以及增进冠状动脉循环;对肺脏而言,长期慢跑也有助于提升肺活量。美中不足的是,长跑也会有运动伤害,其中最常见的是「过度使用伤害」。
「过度使用伤害」一词首见于1968年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一篇分析慢跑生物力学的文章,成因除了内在因子,如慢跑者本身骨骼肌肉异常,以及年龄、性别、体重的差异之外,主要是外在因子,即由于耐力训练或是重复使用而造成,其中又以突然增加跑步的强度最容易造成伤害。跑步的强度指数包括距离、速度、坡度与频率,不论你慢跑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体能还是挑战极限,这些指数都必须逐次增加,(即循序渐进原则)否则就很容易受伤。
慢跑常见的运动损伤
膝关节疼痛最常见l
慢跑造成的效应集中在下肢,其中以膝盖的髌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最常见。它起源自下肢骨骼排列不整与肌力不平衡的相互影响,症状常为两侧轮流发生,在下坡跑步时最明显,蹲着或是久坐之后会爬不起来;治疗重点放在股四头肌的伸展以及肌力训练,如果髌骨股骨排列不整太严整的话,还得开刀矫正。
被称为「慢跑者的膝盖」的髁胫束摩擦症候群也常见,股骨远端与足踝的异常是主因,症状在膝盖呈30度弯曲时最明显,可见外侧髁胫束疼痛;治疗的重点则是在于矫正骨骼的异常以及后续的训练。
慎防应力性骨折l
应力性骨折的起因也是多重性,除了肌肉疲劳与生物力学失衡之外,过度训练、陡坡度硬场地以及旧伤都会加重病情,一般建议每周慢跑以不超过100km为宜。骨折部位以胫骨最多,约占一半,其余多为腓骨与跖骨;症状是局部的压痛以及活动时疼痛,但X光不一定看的到骨折裂缝,确定诊断要靠骨骼扫瞄。一般来说,保守疗法便足以应付大多数的应力性骨折,但是在某些部位可能需要及早手术,包括股骨颈、舟状骨、胫骨近端、以及第五跖骨近端,否则会有愈合不良的麻烦。
2、一次大运动量过大
持续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力消耗过大,血糖降低,出现急性重度疲劳。此时,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破坏,运动能力降低,精确度、共济能力均显著下降,警觉性、注意力减退,防御性反应迟钝,这些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条件。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急性运动损伤。
(四)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组织安排不当。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是否遵守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原则问题,也包括组织方法的问题。如: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不遵循个别对待原则,没有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即使年龄、性别相同,个体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在教学训练中一律对待要求;没有遵循运动负荷从小到达,技术动作学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进行器械训练是,因教师负责的学生过多,而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男教师对高年级女生保护不便,对素质和技术差的学生未及时给予得力的保护等,此外,运动场地窄小,人多拥挤,增加了相互碰撞的机会,这在一般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更为突出,没有或不遵守运动场地分区,任意穿越投掷场地,或在非投掷区进行投掷练习;运动设备、器材破旧、不符合卫生要求,体育教师缺乏耐心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练习的安排、时间、线路不正确
例如:天津市一所著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南楼中学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分成两拨,一边是铅球测验课,一边进行排球练习。练习中,排球突然飞向铅球区,一位学生赶过去捡球,不料被掷出的铅球砸中脑部。所幸抢救及时,该学生脱离了危险,且没有留下后遗症。
再有:某校田径场一圈是180米,直道宽4米多一点,跑道是泥沙结构,一天上体育课内容为追逐跑,就是二人一前一后,中间有一定的距离,后者追前者,被追上的,前者做俯卧撑两个,追不上的,后者做俯卧撑一个。他一宣布,同学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开始追逐跑了,起跑前在原起跑线前约两米处多画一条起跑线,第一组安排了四对同学,哨子一响,在同学们的呐喊声和掌声中,八个同学尽最大努力跑完了50米,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第二组很快站到了起跑线上,等待老师的发令。哨子一响,八位同学像离弦的箭朝终点跑,待跑到25米左右,第一跑道两个同学稍领先,后者伸手摸到了前者,前者怕被捉住,就朝外道拐,后者由于速度快,刹那间碰到前者的脚,后者一前趋,摔倒在跑道上,前者也失去了重心,跌倒了,斜躺在第二道和第三道上,二、三道的同学一下子来不及“刹车”,全都撞上摔倒的同学,也跌倒在跑道上,观看的同学发出一片惊呼声。老师赶忙跑过去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有两个同学面部擦伤,另有四个同学手擦伤或脚擦伤,
他对这起事故进行了总结(1)备课时一定要考虑伤害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2)50米追逐跑,前后距离不能少于3米。(3)要预先画好跑道,对学生强调分道跑。(4)追上前面的同学,以摸到为准,不必抓住或超越。(5)把速度相近的两个同学安排为一组。
(五)缺乏医务监督及安全保护措施、(补充)
如果及时发现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结构、成熟程度因素,就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整。因此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主要是眼、耳、咽喉、血压、脉搏、疝气等方面的检查。是预防运动损伤比不可少的环节。不仅如此,有条件,还应该对骨骼系统从结构到外形进行各为严密的检查。了解学生的肌肉力量、关节的稳定性 、身体姿态及以往所受损伤的原因。这样有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例如:有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发生的运动猝死多数为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炎或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引起,带有由单核细胞症所引起的脾脏肥大的运动员应被禁止参加有身体直接接触的任何体育运动项目。异常肥胖的人和发育还未成熟的人在参加这种运动时受伤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六)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例如:睡眠或休息不好、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因此损伤的预防不仅仅从医学的角度,还必须从心理上去进行。
其次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容易发生损伤事故。
例如:高中女子比男子更容易发生比较严重的损伤,这是因为女子缺乏身体协调性而形成的。还有针对有些项目下肢特别容易受伤的特点,在制定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身体调整计划中必须优先考虑下肢的强化训练。
(七)场地设备,气候条件不良。
如:场地不平,有杂物;场地太硬等,器械安装不牢,缺乏必要的护具等;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易使人疲劳,中暑,大量排汗,使人肌肉痉挛;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冻伤;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耐力下降,协调性差而发生损伤。以及场地,灯光等都会造成损伤。
例如:跳跃教学,首先要把助跑道,尤其是踏跳区、起跳板上的浮沙尘土清扫干净,以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滑倒摔伤。另外沙坑中的沙子要满,要松软,使用中要不断松沙坑,以免扭伤。无论跳高还是跳远,必须做到前人离开沙坑,后人方可起动助跑,还应教会学生正确的过竿、落地方法,让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操练。跑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自己跑道上跑完全程,不能跑入他人跑道,以免碰撞摔倒受伤;跑道终点线,不能离墙、树木、单、双杠等固定物太近,以免学生跑到终点,缓冲不及撞上固定物,酿成伤害事故。障碍赛跑最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课上让学生跨过、跳过的障碍物不宜过高,横绳、竹竿切不可拴死。而且障碍物后面应铺上体操垫子。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首先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在教学训练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作为备课的一项内容。
多渠道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宣传也是势在必行,因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一是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措施不落实人为造成;其二是部分学生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自我压缩能力差而生产;其三是一些主、客观因素(如器材隐患、气候条件、技术掌握不全面等)而导致的事故发生实属意外、突发、偶发事件,是无法预料和人为所能避免而造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认真地搞好安全教育宣传这块阵地,消除伤害事故隐患的出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必须加大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材。
对于我们处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决不可以站在圈外看热闹,应理所当然的站在宣传发动的第一线。 要通过认真实践和推广实施切实可行多渠道的安全教育宣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了一系列伤害事故发生
例如:以下是某校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1、举行报告会
请一些校外的先进模范或校内优秀学生举行全校性或年段为单位的报告会,加强学生的组织观念,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以及集体主义优良传统的说服教育。建立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传统的观念,这对体育伤害事故避免发生是一个有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宣传途径之一。
2、定期举办讲座
体育安全防范措施讲座采用全校或年级范围的形式,由体育教师或聘请保健医生进行讲解,在要求学生作笔记的同时,有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讲座的内容为人体特征及青春期发育期间参加体育活动容易出现的伤害以及如何避免,请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实践表明,讲座是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和动员家庭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十分有效措施之一。
3、开展知识竞赛
充分利用体育安全防范措施体系,以及自我保护急救全校性知识竞赛,这些既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面,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劲头,并使更有效掌握运动技能、加强纪律观念、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杜绝伤害事故的产生。
4、组织和辅导自编手抄报
充分组织和辅导学生利用学校的报栏、阅览室、媒体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报纸、资料、新闻加以整理,布置学生自己编写体育安全教育专题手抄报,并以班级为单位加以推广,由体育组、团委、学生会组织评比。学生自编的手抄报,形式生动活泼、知识新颖,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对安全教育知识的交流。多种迹象表明,这是避免伤害事故产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形式新、知识广,学生容易接受。
5、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
让学生撰写体育安全教育文章和参加安全教育的演讲比赛,旨在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体育课和活动中验证自己认知,从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达到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并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到了体育安全教育宣传员的渠道作用,许多实例辩证,通过这一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动机,有效地挖掘出伤害事故产生的源头。
6、举办体育图片展
专门制作一些体育运动技术的图片,专题进行展览、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表象,这对避免出现技术性伤害事故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7、开展辩论会
为了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体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中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场地,使学生这方面的理论层次升华,举办一些如“多渠道地开展体育安全教育为什么能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牢固掌握安全知识是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的必备条件”等辩论会。由分管体育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体育教师担任评委,校学生会体育部长担任主持人。学生会表现出极大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8、开设专题晚会
每年定期举行体育安全教育晚会,让学生自行编排喜闻乐见安全教育的小品、相声、舞蹈等,既能活跃校园文化,体现体育的美,又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9、利用校广播站、学生电视台进行宣传发展
在课余时间,利用广播、电视这一感官强烈的宣传工具,有计划 、有针对性、季节性地进行发动安全教育宣传。
10、办好黑板报
黑板报是提高宣传实效手段之一。其具有传递信息快捷、观看省时、随意性强、影响广、变换及时等特征。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对体育教师抓好本职工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协作精神,减少和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二)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个人的身体机能状况;当时的气象三个方面。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要充分,专项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加强;有伤部位要谨慎;注意时间间隔;同时要加入一些力量练习和一些伸展性练习对于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肌肉拉伤有积极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为了减少损伤,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者应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四)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应对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作到心中有数
体育课上的一些事故,不少是因组织工作不当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安全角度出发,做好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工作。其一,规定学生穿运动鞋和运动衣上课,以免滑倒摔伤和不必要的拉伤。其二,清理一节课所用运动场地的杂物、浮沙、尘土等,以免出现意外事故。其三,严格检查上课时所用的体育器材,教师示范时,提前向学生讲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以防伤害事故发生。其四、规范动作要领、严明练习纪律,明确运动信号(如手势、哨声、口令等),以免出现因为技术动作的变形、组织教学的失误和纪律性差造成学生拉伤、擦伤、脱臼等伤害事故。
(五)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
体育课中发生意外事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倍加小心,加强保护,确保安全。尽量让事故减少到零,在教学科目中,要针对教学内容,重点加强保护。
例如:在“山羊”或跳箱上做腾越动作时,教师要思想集中,站位合理,方法正确,保护及时。教师一般站在器械左前或右前方,一手握学生大臂,另一手扶其背腾越,落地时帮其臂上举,保证平稳落地。在球类及游戏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一旦突然摔倒,切不可用手臂撑地,应快速抱头团身乘势倒地作自我保护。
(六)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医务监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面部表情;如学生面红耳赤,大口喘气,满头大汗,说明运动负荷大了,应立即调节,采取减少练习次数,降低练习强度,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如个别学生面色发白,虚汗满面,走路摇晃,说明他体力不支,应让其休息,并注意观察他的变化;在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特别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变化,此时学生大都是腹空肚饿,精力体力均不充沛了,所以要控制运动总量。
四、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置手段
运动损伤发生时,一应立刻去看医生。发生损伤就会引起疼痛、肿胀、炎性反应等症状。为防止这些症状的加重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即被称为“应急处置”。应急处置也被称为“RICE原则”,主要包括:制动(REST)2、冷敷(ICE)3、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四个方面
(一)应急处置原则(RICE)
1、制动(REST)
制动对于骨骼肌的损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制动主要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运动终止后的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可以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然后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处置过的患部固定住。受伤后固定二三天,不仅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过早地活动患部,不仅会出现内出血等症状,还可能使其机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使恢复时间拖得更长。
2、冷敷(ICE)
冷敷在应急处置中是效果最为明显的。因为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时又可以减少机体组织坏疽的产生,在受伤后4-6小时内所产生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还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细血管的浸透性变少,减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3、加压(COMPRESSION)
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都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压同冷敷和抬高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处置手段。加压包扎既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防止浸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加压包扎有很多方法,可以把浸水的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这样可同时起到冷敷和加压的作用还可以使用毛巾及用海绵橡胶做的垫子来进行加压包扎。例如,踝关节扭伤时,可用“U”字形的海绵橡胶垫子套在踝关节上,然后用胶布或者弹力绷带固定。采用以上的加压包扎可以防止和减轻踝关节周转的浮肿。冷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
4、抬高(ELEVATION)、
抬高是把患部提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同冷敷、加压一样,抬高对减轻内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它不仅可以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
(二)RICE的顺序
RICE的顺序为:
A、停止运动保持不动。
B、掌握了解受伤的程度
C、在患部敷上冰袋
D、用弹力绷带把冰包固定住
E、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F、感觉消失或者20分钟把冰袋拿掉
G、使用海绵橡胶垫子和弹力绷带做加压包扎
H、根据损伤的程度每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用冰袋进行冷敷直到患部的疼痛得到缓解为止
I、睡觉是把弹力绷带拆去
J、睡觉是也要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K、次日清晨重新进行一次RICE处置
L、如果受伤严重,以上程序坚持做2-3天
冷敷法
冷敷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血管出血,有消炎、止血、止痛、皮肤散热、降低体温的作用。
操作要领
1.冷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冰袋冷敷。在冰袋里装入半袋或三分之一袋碎冰或冷水,把袋内的空气排出,用夹子把袋口夹紧,放在发生损伤的部位。没有冰袋时,用塑料袋也可。
2.另一种冷敷法是,把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最好用两块布交替使用。若降体温时,可用毛巾或纱布包上冰块;冷敷四肢、背部、腋窝、肘窝、国窝和腹股沟等处,敷后用毛巾擦干。
注意事项
1.冷敷时,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出现发紫、麻木时要立即停用。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老、幼、衰弱病人,不宜作全身冷敷。
2.冷敷时,时间一长,毛巾或敷布等会变热,就失去了治疗作用,因此要经常更换。
3.挫伤、肌肉撕裂伤、内出血等时,开始用冷敷,2-3天后恢复期时,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应使用热敷。
热敷法
热敷能使肌肉松弛,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它有消炎、消肿,减轻疼痛及保暖的作用。
操作要领
1.热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热水袋,水温是60-80℃,以用手背试温不太烫为度,将热水灌至热水袋的三分之二即可,排出袋内气体,拧紧螺旋盖,装进布套内或用毛巾裹好,放在患病部位。也可把盐、米或砂子炒热后装入布袋内,代替热水带热敷。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3-4次。
2.另一种热敷法是把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在热毛巾外面可以再盖一层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一般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最好用两条交替使用。每次热敷时间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注意事项
1.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应注意防止烫伤,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糖尿病、肾炎等血液循环不好或感觉不灵敏的病人,使用热敷时,应随时检查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
2.热敷作为配合疗法除适用肌炎、关节炎、腰腿痛等运动损伤部位,还可适用于初起的疖肿、麦粒肿、风寒引起的腹痛等。但是,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伤初期的有水肿时,当急腹症未确诊时,如急性阑尾炎,面部、口腔的感染化脓,都禁用热敷。
****对热敷和冷敷这两种湿敷法,要根据病情不同而选择使用,更要记住不同情况的处理原则。
五、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与急救
一般性的运动损伤主要有扭伤、骨折、脱位、挫伤(跌伤)、肌肉拉伤、腱鞘炎等。下面对各种损伤的基本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1)擦伤(皮肤表面受到磨擦后的损伤)
处理:创口较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创口周围用75%的酒精消毒 ,局部擦以红汞或紫药水,无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关节附近擦伤经消毒处理后,一般不采用暴露疗法,因为干裂易影响关节运动,一旦发生感染,也易波及关节。因此,关节附近多采用消炎软膏或多种抗生素软膏涂抹,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对于出血比较严重的还要进行止血处理。
2)撕裂伤
撕裂伤中,以头面部皮肤撕裂伤最为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被对方肘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等。若撕裂的创口较小,经消毒处理后,用粘膏或创可贴粘合即可。撕裂创口较大,则须止血,缝合创口。若伤情和污染较重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并给以抗菌素治疗。
3)刺伤和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