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耶拉(Capoeira),也叫卡迫威啦、卡波拉、卡波卫勒,在中国称为巴西战舞,是一种16世纪时由巴西的非裔移民所发展出,介于艺术与武术之间的独特舞蹈。虽然其伴随音乐节奏以通常为两人一组的方式而起舞与一般舞蹈雷同,但是舞蹈动作中结合了大量侧空翻、回旋踢、倒立等武术动作,却被认为有极浓厚的战斗用途。虽然已经存在数百年,但一直到1930年代以后卡波耶拉舞才正式地被允许在民间习授流传,由于这种舞蹈起源于非洲却又融入了相当程度巴西本土原住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被认为是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征与国技之一。
由于最早是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代代相传,“Capoeira”这个名称的由来与舞蹈的起源,早已在时间的洪流之间遗失了。关于其命名的解释众说纷纭:一些巴西的学者认为它源自巴西当地原住民图皮人(Tupi)的语言中,农人要进行火耕时将森林用焚烧或砍伐的方式所辟出的林间空地,这可能与奴隶在逃亡时,在森林中的临时聚居地有关;在葡萄牙文中,这个字意指大型的鸡窝或其他鸟类居巢,可能是用来暗喻进行奴隶买卖时,用来囚禁货物的设施;著名的刚果学者奇亚·布恩赛奇·伏奇奥博士则认为“Capoeira”一词其实源自奇刚果语(Kikongo,刚果的官方语言之一)中的“Kipura/Kipula”这个字,意指拍翅、跳跃、挣扎、鞭笞——这些全都是两只公鸡在相斗时所做的攻击与回避动作,因此他认为这个字应该是泛指所有以斗鸡的技巧为基础所衍生出的打斗方式,非常符合卡波耶拉舞这种兼具舞蹈与武术用途的表演动作,因此也有人将“Capoeira”译为“巴西战舞”,或因为其技击型态多以腿部攻击为主,而称之为“巴西腿法”。
在16世纪时,葡萄牙人自西非地区大量引进了黑人奴隶到南美洲,而被运往巴西的人数就占了移入人口约42%的比重。在这些被送到巴西的人口之中,来自安哥拉、刚果与莫桑比克等地的班图族占了很重要的比例。这些非洲来的新移民将他们在家乡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带到新世界,但由于拥有他们的葡萄牙主人蓄意地压制,许多活动是无法明目张胆地举行。有说法认为卡波耶拉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成--奴隶们表面上是进行这种舞蹈作为信仰仪式,但暗地里却利用它来练习武艺,以求有朝一日能用来对抗奴役他们的主人。有说法认为卡波耶拉是源自这些非洲黑人们在短暂逃离他们的葡萄牙奴役者之控制时(1624年至1630年间,荷兰入侵巴西,造成许多巴西的农场或甘蔗园停摆,大量奴隶逃入邻近森林地区),在森林的藏匿处中以部落般的型态聚居,并且开始练习发展一种可以抵御葡萄牙人进攻的徒手武术。
卡波耶拉是一个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的舞蹈,而在巴西萨尔瓦多,你会感受到他又不仅仅是一个舞蹈,它小到只是一种娱乐,大到是一种哲学,甚至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简加老师是一支卡波耶拉团队在萨尔瓦多的创始人,在她眼中,今天的卡波耶拉相较于过去,有了更大的发展天地,但是也逐渐变成一种经济手段,越来越多的卡波耶拉学校收费昂贵,吸引了很多中产阶级和白人去学习。但是她也认为:“我经常会感到一丝不安,因为卡波耶拉如今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样也让它失去了穷人和黑人的参与度。”
此外,今天在巴西,卡波耶拉还被作为一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竞技,也有人呼吁将巴西战舞加入奥运会项目之中,而这在简加老师看来,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当你要设定一种评判标准时,你必须要放弃很多东西,你不可能自己成为冠军的,肯定要有比赛、斗争。而当你要进行比赛,你就要把诸多元素都抛诸脑后,卡波耶拉自有的那些技巧也就会因此而遗失。”
今天,位于萨尔瓦多历史古城里的教室,每周六都聚集着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参与这里的转圈表演;一些当地舞团也希望通过教授卡波耶拉,改变更多穷人和孩子的命运。这些舞团里的老师既是舞者,也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者,更是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对我来说,(卡波耶拉)是一种生命哲学。但是,卡波耶拉就是卡波耶拉。它可以满足你想要的任何一种东西,但是你不能去定义它,因为你会将它所衍生出的舞蹈之外的各种意义所忽略掉。比如,卡波耶拉可以被表现为一种战斗、游戏、舞蹈、哲学、治疗方法、娱乐、体育竞赛、体育课程等等,它可以用到各种方面。只有每个舞者自己才能定义自己心中的卡波耶拉。”“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中懂得如何去庆祝自己的生命,庆祝自己生活于当下,懂得将音乐、舞蹈、战斗和戏剧性所有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