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减肥期的人,尤其是新手,会特别关注自己体重的变化。有些人甚至在一天之内,进行多次、频繁的体重测量。这时候不少人会发现,体重的变化,可能要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比如,早晚体重相差3斤之多。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怎样的体重波动,才算是正常的?
实际上,就算我们不采取任何减肥措施,体重也会处于经常的小幅波动之中。
因为身体中的许多成分,比如脂肪、肌肉、水分等都会产生合成与分解,并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食物的摄入,以及身体代谢物的排出等等。这些生理过程,都会影响到体重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一天之中体重波动1~2斤,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有时候,体重波动可以达到1~3公斤,也不用吃惊,亦属正常。如果你在早起后排便排尿后称重一次,此时身体是最轻的。然后你又在晚上临睡前进行一次称重,这时的体重就很可能是一天中最重的。因为,还有很多食物没有消化,还停留在体内。这两次称重的体重差,就可能很大。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每天的状态都不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让我们直接规定“体重波动的标准值”。
体重波动是否“正常”,可以参考以下两个策略:
(1)没有采取激进的减肥措施。只要体重的变化并不是由于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措施(比如故意不进食、饥饿)而导致,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那么这种体重的变化就是可以接受的。
(2)进行连续的体重测量,观察正常的体重波动幅度。只要体重的波幅,和平时的波动大小差不多,那么这种波动也是正常的、可接受的。
影响体重波动的4个因素
首先,是称重的时间。前面已经说了,早上和晚上称体重会不一样,即不同的时间点,体重会不同。所以,在固定时间称重,非常重要。
另外,测量日期也最好是固定的。比如,在每周五早上7:00进行测量。通过固定的、周期性的规律测量,就可以看到体重的变化趋势,和大体上的波动幅度情况。
其次,是进食情况。饭后测量,当然体重会上升。
第三,是身体的含水状况。比如,在激烈运动之后进行体重测量,由于出汗导致水分的流失,也很可能引起体重明显下降。
第四,激进的减肥措施。有些人喜欢采用饥饿减肥法(这会导致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有些人采用严格的低碳饮食法(短期内的减肥速度相当快),还有些人突然之间进行大量的运动(初期减肥效果会比较明显,但身体可能会吃不消)。这些较为激进的运动、饮食方法,都可以在短期内,造成体重的快速下降。
此外,在停止运动和饮食控制后,体重有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反弹,也会形成大幅的体重波动。包括生活方式突然变得安逸,即便时间很短,也会引起体重的快速变化。比如,在春节长假期间,虽然只有一周的休息时间,许多人却明显可以胖一圈。
如何正确称重?
要想称重准确,最重要的原则是?标准化测量条件。
(1)使用同一台体重秤。
(2)固定日期和时间,进行体重测量。比如,在每周五上午7:00早起解手后,再称重。
(3)除去身上所有的首饰,同时穿着同样的衣服。最好是只穿内衣,且内衣最好是同一套或同一件。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在私密环境下,每次都裸身称重。
(4)站上体重秤后,在获得稳定的体重值前,应该保持身体的平静,不要有站起、蹲下的动作,或者身体晃动的情况。
(5)通过多次测量,观察体重的趋势和波动幅度,以判断某次测量是否属于体重正常波动的范围。
比“体重”更重要的两个指标
实际上,“体重”只是一个总体性的重量指标,它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肥瘦情况。御行君建议减肥者应更多地关注以下两个指标:
指标1:体脂率
体脂率,反映了脂肪在体内的占比情况。体脂率高,说明脂肪多。超过标准越多,说明你越胖。
体重大,并不一定就胖。比如,精壮型肌肉男,他们的体脂率可以很低,但体重却可以远超同样身高的男性。
资料:成年人正常体脂率为,男性15-18%,女性20-25%。
指标2:腰围
然而,体脂率也有缺陷,因为它不能反映脂肪的分布情况。胖得均匀的人,和挺着大肚腩而四肢纤细的人相比(即腹型肥胖),后者的健康风险就要高得多。
资料:成年人标准腰围计算公式,男性为“身高cm÷2-11cm”,女性为“身高cm÷2-14cm”。标准腰围±5%以内,均为正常范围。
所以,腰围是一个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一个人肥胖程度的指标。可以说,只要你控制住了腰围,体脂率和体重就一定能够控制住,更无需担心体重的波动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