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慢跑10公里”,对大多数人“有害”
运动本身无害,不科学的运动才有害。隔天10公里,是什么概念?也就是一周跑3至4次,总跑量达到30至40公里。
这个跑量,相当于《马拉松训练宝典》一书中提供的“中级半程马拉松”训练方案的周跑量,每周跑4至5次,休息2至3天。而该书作者对采用这个跑量的跑者的要求是:有一些跑步经验、平均周跑量在40至48公里的跑者。
2018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是,全国健身房会员中,每周能够达到2次及以上健身出勤率的会员仅为12%。也就是说,有近90%的会员,都是打酱油的,根本算不上规律健身者。
另外,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的数据,全国20岁上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仅有14.7%,和前述健身房会员出勤率基本接近。国家体总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定义为,每周至少参加3次运动、每次时长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
从上述资料可知,具备“隔天慢跑10公里”能力的人,数量很少。对普通人群而言,“隔天慢跑10公里”这个方案,绝对于属于中高阶的运动方案,大多数人不适合采用。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没有多少跑步锻炼的经验,且不曾达到过“每周40至48公里”的跑量(持续过一段时间,而不是短暂一周曾达到过),那么“隔天慢跑10公里”就不适合你。
所谓“不适合”,这是这个运动频率和跑量,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你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易造成过度训练,引发受伤的风险,比如运动过程中的头晕、运动后的过度疲劳感、膝关节或踝关节损伤等。
从这个角度说,“隔天慢跑10公里”是“有害的”。但注意,并不是10公里跑本身有问题,而是锻炼者盲目运动才是“有害的”。
那么,如何远离运动伤害呢?小技巧太多,这里只讲两个大的原则:
原则1: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
其实,前面的论述已经涉及到这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的本质,就是让锻炼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出发,来制订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譬如:一个体弱多病、心肺功能极差的人,让他一下子跑10公里,无异于要他的命;但对于一个年轻力壮、爱运动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10公里慢跑可能就是小菜一碟。
跑步新手忽略“循序渐进”原则最典型的表现有二:一,天天跑;二,设置不切实际的跑量,且“坚持完成”。因为许多人误以为“跑得越多、运动效果越好”。
“跑得越多、运动效果越好”,这只是一个宏观的规律。具体运用时,需要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就是其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实际该如何操作:如果你隔天跑步一次,那么在下一次跑步前,应该感受到身体已经基本恢复(体力充沛、无不适、肌肉延迟性酸痛基本消除)才行。如果达不到,就减少每次的跑量,或者增加中间休息的天数。
原则2:不断学习和储备运动健身知识,并大量反复实践
为什么运动新手更容易受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足够的运动知识储备。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旦决定跑步,第二天立刻就开跑。人们会在购买怎样的跑鞋和运动裤上大费周章,却鲜有人会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跑。
事实上,包括跑步在内的所有的运动健身项目,都是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身体活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你可以读懂书面的每一项运动的技术要领,但实际运动中却做不到、做不好。这就是书面和实践的距离。
就以慢跑而言,每次迈出一步,要求落点尽可能接近身体的中垂线,同时脚掌迅速向前滚动,以分散脚部落地时产生的冲击力。
读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当跑者体能较差时,剧烈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就会让人穷于应付,哪里还顾得上脚该落在哪里。固有的动作习惯,也会让你的腿总是尽可能地向前落。至于“脚掌落地时的快速滚动”,刚开始跑步的人,根本感觉不到。
这些靠什么来改进?不是读几遍书面的技术要领,而是多练,且在练的过程中,不断注意和提醒自己纠正和改进,直到这些技术要领成为锻炼者自然的运动习惯。这个过程就是训练,需要大量、反复的实践才能做到。而掌握了正确的跑姿和技术要领,则是避免受伤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注意哦,“大量、反复实践”的前提,仍旧是“循序渐进”。
人类之所以热爱运动,是因为运动可以带来健康。这是大方向!而诸如慢跑之类的运动是否会造成伤害,则和每个人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有关。多储备跑步之类的运动健身知识,并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多练,此为降低和避免运动受伤风险的不二法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