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身体质量参数(BMI)来判断一个人的体重状态,则分为四种情况,即:偏瘦(<=18.4)、正常(18.5-23.9)、过重(24.0-27.9)、肥胖(>=28)。显然,想要体验“减肥暴瘦”的感觉,必须是属于过重或肥胖状态的人。体重过大,才有了可能“暴瘦”的基础条件。
那么,“暴瘦10kg”又是什么概念呢?还需要加一个时间维度。举例,假设某人身高175cm,平时不运动,体重达到80kg,计算可得BMI值达到了26.1,属于过重。他在两个月内减重10kg,也就是平均月减重幅度为6.25%。
经验上,月减重5%至10%确实可以体验到“暴瘦”的感觉。但如果月减重幅度超过10%,速度过快可能不利健康,并不建议。能够控制在每周减1公斤,就是一个很稳健有效的减肥速度。
运动健身“暴瘦成功”到底是怎样的感觉?实际上,暴减5kg也好、10kg也好、20kg也好,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像“将背上的米袋直接卸到地上”这么突然完成的。因此,减肥者会逐步体验到以下这些感受。
第一层:负重减轻
由于快速减重成功,这确实有点“将米袋子放到了地上”,不过是米袋子破了。随着大米从破口处不断漏掉,减肥者将明显感受到“自己轻了”。此时,许多减肥者觉得轻松许多,而且身体变得灵活了不少。
就算短时间内,体能没有什么增长,减肥者主观上仍会觉得自己体能比以前好多了,走路不再累了。道理很简单,整天背着10kg大米,和扔掉米袋子轻装上阵,当然后者走得更远、更轻松。
第二层:健康状况全面改善
健康状况改善,并不像“体重大幅减轻”带来的感受那么直接,但时间越长,感受越深。御行君随便给诸位看官说几个:
睡眠质量改善。入睡更快,睡得更熟、更香,甚至连梦都很少做。
免疫力增强。表现为小毛小病、头痛脑热少了。如果坚持运动的时间够久,锻炼者还会发现,感冒的机会越来越少。
如果运动减肥一年后,做一次身体的全面检查,许多人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健康指标都得到了改善,有些健康隐患还消除了,比如脂肪肝。
健康状况的改善,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减肥者的“幸福感”。只要运动习惯得以保持,这种“幸福感”也将长久保持。
第三层:心理层面的“轻松”与积极向上
体重减轻、体质改善、体能变好,由此拥有“幸福感”。这又会带动减肥者心理层面的积极变化。譬如:
运动本身可以释放压力,令精神状态更健康。
体能变好,会令健身者变得自信、开朗。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体能好能让他们不会因为健康问题,脱离社交,生活因此更加精彩。
起初越是肥胖的减肥者,减肥成功后,越能摆脱以前被人“歧视”的阴影,并更能理解他人的苦痛。
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证实,运动能有效地缓解抑郁情绪,甚至在预防抑郁上要比抗抑郁药物更加有效。
减肥成功、“暴瘦”,居然可以带来如此多的积极变化。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减肥成功”?
“暴瘦10kg”顶多只能算是“一时的减肥成功”。如果减肥者在“减肥成功”后,恢复到以前的生活方式,那么“暴肥”也是大概率事件。
从更长的时期来看,若想保持“减肥成功”的状态,就必须长久地坚持运动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运动是一辈子的事。减肥者切不可被一时的“减肥成功”所迷惑。
事实上,当完整体验了上述三个层级的减肥体验后,许多人将超越“将减肥作为目标”的阶段,从而追求更高的运动和健康体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