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非瑜伽圈走动时的意外发现,通常对话是这么开始的:某个人问我做什么工作,当我告诉他们我教瑜伽时,几乎都会收到一成不变的回应「我不够柔软,没办法练瑜伽。」这时候,我通常会告诉他们瑜伽跟柔软度没什么关系,并鼓励他们尝试看看。
另一个相反的状况是:许多瑜伽初学者之所以来上瑜伽课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很柔软,不论是因为过去跳舞、练体操的经验,又或着仅是基于先天的条件。有这种现象一点也不足为奇,西方式的瑜伽把重点放在体位法,媒体推波助澜,再加上社群媒体上不时出现令人惊艷的姿势,都让瑜伽看起来几乎就跟柔软度划上等号──而且往往是无限地柔软。但Patanjali从未谈到瑜伽跟柔软度有关,他为体位法所下的定义当然也不是无限地柔软。
没有稳定度,就没有柔软度
在《瑜伽经》中,Patanjali称体位法是用力并保持轻松,或着努力与放松之间的配合(当然,这部分有许多翻译)。他试图指出在生命中充满着许多看似矛盾对立的经验。除了努力与放松之外,还包括喜乐与痛苦、白天与黑夜、得与失、喜欢与厌恶……这串列举可以无尽地延续下去。
接着,他提到当这些看似相反的经验在体位法中同时出现时,练习者会领悟到:实际上它们并无二致。因为,这些经验均非永恒不变的,两者都会过去。
尽管世间所存在的各种经验中,确实有些违背我们意愿,不是我们所欲追求的。但或许可以这么想,如果没有黑,就显不出白;没有夜晚的存在,也就没有白昼的到来。同样地,柔软度无法自外于稳定度而存在。
有太柔软这回事吗?
追求无限地柔软,却缺乏与之平衡的力量和稳定度,便忽略了存在自身对于二元性的需求。就像那些比较紧绷,但相对稳定度较高的瑜伽学生需要变得更柔软一些,同样地,已经很柔软的学生需要试着增加他们的力量和稳定度。瑜伽老师从来不会鼓励学生练的强壮到感到行动困难,同样的道理,我相信老师们也必须有智慧地指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所谓能带来益处的柔软度,是有其限制的。
让我们以橡皮筋作为例子。一条新的橡皮筋很容易被伸展,而且可以拉得很开,并同时强壮到足以绑住它所围绕的东西。但随着你拉扯橡皮筋的次数增加,它会渐渐失去捆绑的力量。肌肉的状况也是一样,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拉长他们的腿后侧与臀部肌群是没问题的,但我们仍然必须知道何时该适可而止。如果在某个时点,你的肌肉开始出现无法将骨骼维持在适当的顺位时,那么伴随而来的,将是频繁地受伤。
瑜伽跟柔软度没什么关系。真正有关的,是如何在柔软度和稳定度之间找到平衡。你担心自己碰不到脚趾头吗?只要保持努力,有一天你将属于能将脸贴在小腿上的那个族群。但如果在这过程中你没能维持该有的力量,你将会往某个极端过度倾斜,错过生命里头同等重要的另一端,而失去经验生命完整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