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日,俱乐部的计划是间歇训练1200米x8次,间歇时间:5分钟/个。总体完成情况还不错。
但是训练过程中,少数队员没有完全理解间歇训练的精髓,组与组之间配速跨度比较大,不仅跑的吃力,也影响了训练效果。接下来简单谈一谈如何跑好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是指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严格控制休息时间的间歇阶段。
并且这个间歇阶段的长短是通过测量或预估运动员的心率来控制的,间歇时间有长有短,所以每次课的意义也不同。
间歇训练关键一点是运动员要在尚未完全恢复体力时,便开始进行下一组练习。
间歇跑,怎样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以1200米x8次为例:
第一步:准备活动要充分,准备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热身,也可以评估当天的竞技状态。通常,当天竞技状态是好还是坏在做热身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对接下来预估自己的间歇强度非常重要。
第二步:根据热身时的体感状态,结合当日训练计划的难度,开始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配速。注意这个预期配速是要建立在每组训练只要花费8.5成左右的体力就能够完成。
同时,还要保证按照这个配速要完成8组1200米,而不是只完成一组1200米。间歇训练虽然强度要求比较高,但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总负荷同样重要,能够保证匀速完成8组训练,不仅节省体力,效果也好。
例如:第一组1200米跑了4分,第二组跑了4分20秒,两组的平均强度是4分10秒,如果两组都按照4分10秒左右的配速跑,不仅训练效果更好,也大大节省体能。匀速跑和节奏控制不仅仅是对马拉松项目,中距离、间歇训练甚至400米运动员也都要讲究匀速和节奏控制。
第三步:虽然已经有了预期配速,但是真正跑起来还是有误差。这是因为往往跑第一组时,人不仅容易兴奋,也是体能储备最好的时候,所以跑出去很容易比预估配速快,导致第二组、第三组的强度大幅度下降,迫使后面几组只能靠意志品质去拼,这样一来运动员容易技术动作变形,节奏感混乱。
所以,跑第一组的时候,即使感觉非常好,也一定要严格按照自己的预估配速跑,重点是找一找当天的节奏感,以及判断自己的预期配速是否合适。
第四步:第一组完成后,当天的竞技状态和体能储备已经感觉出来,这时候是修复当天间歇配速的最佳时机。无论是降低强度还是提高强度,这个修复都要理性评估,不能跨度太大,毕竟才刚刚进行了一组。
第五步:通常,8组间歇训练,跑到第五组左右,体能开始下滑,人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感觉比较累,这是一个正常的运动现象,这时候需要坚持。而跑到第7组,又感觉竞技状态有所恢复,其实这是一个运动假象,主要是因为只剩下一组,看到结束的希望,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注意力都会重新建立起来。
第六步:通常,间歇训练最后一组往往是最快的一组。所以,跑前要调动充分,前程最好还是按照此前的配速跑,半程过后开始逐渐提速,直到冲过终点。当然,跑完第一时间要进行慢跑2~3圈,然后再做课后拉伸。
>
间歇训练特点
间歇训练的特点是机体通过较高负荷的心率刺激,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
在心率未恢复到安静水平时,进行下一次练习。即使在间歇时间内,运动器官(肌肉)得到休息可抗疲劳,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多次重复刺激训练,使肺活量水平,肺通气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心脏收缩力量加强,心脏容积增加,提高了心输出量,增强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提高了血液循环功能,为肌肉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能源物质。
通过间歇训练,心脏容积比原来增大了1/5,提高了心博量。随着心肺功能的增强,机体的最大摄氧量水平也随着明显地提高,成绩逐步提高。
>
间歇训练原则
间歇训练对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对于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运动员,间歇训练已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
但对于刚刚开始跑步的业余跑友,在进行间歇训练时还是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初学者或水平较低者,不建议进行间歇训练;
有伤有病或状态不佳时,不建议进行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有利有弊,最好在竞技状态好、训练较系统的情况下适当进行;
运动强度尽可能不要超过最大摄氧量的95%;
间歇时间,尽可能控制在3~10分钟之间;
间歇训练尽量先保证运动负荷再提倡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