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由于剧烈的运动而使身体大量流汗,体内液体流失。流汗的同时,电解质也随汗流失。4小时的长跑训练平均出汗量可达4.5+-0.3千克,从事中等体能的劳动者在常温下的水分需要量为每天2.15公升,而在环境温度摄氏20度以上,每升高5.5度,水分的需要量就增加1公升。水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体液的减少会明显削减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能力。
若选手在运动前和运动中不补充水分而运动中又大量出汗时,就很容易发生脱水现象。体内缺水时主要表现在尿量和体液减少。大约1%体重的水分流失会使运动时体温和心率明显上升。
轻度脱水指脱水量约占体重的2%,主要是细胞外液减少,身体会丧失调节的能力,若没有补充流汗所失去的水分,体温可能会持续上升,进而导致体力的丧失。
脱水量占体重的4%-6%,则减少肌力及耐力,同时引起热痉挛,令长时间做功能力下降20%-30%,亦会影响体内无氧代谢的供能过程。脱水对心血管方面的影响,亦会使得血浆容量下降和血液渗透浓度升高。低血浆容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排尿量减少、体温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及增加中暑的危险。当水分流失占体重的6%以上时,则有严重的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昏迷甚至死亡的可能。
所以,必须防止或降低脱水程度,要有立即补充水分就能改善运动能力的观念。排汗提高了散热能力,但水分及电解质的流失要立即补充。运动员流失汗液的同时,电解质也随汗流失。
为防止脱水应该如何补充水分?
运动中失去水分的补充应以保持平衡为原则,调整体内水及电解质平衡的唯一途径是喝水或饮料。由于体液是低渗透液,相比之下,运动期间补充水分比补电解质更重要。
在热环境下正常人不自觉的脱水量,为每小时275毫升。长时间耐力型项目的运动员在热环境之下脱水时间拖得越长,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就愈严重,因此在脱水之前就应补充水分,千万不可等到口渴才喝水,因为当口渴时身体已存在脱水状态了。
在水吸收方面,胃排空的最大正常速度是每小时600-800毫升;冷或温水在胃内排空率明显高于体温(摄氏37度)之水,运动时喝低温的水对降低体温的效果优于运动前摄取等量水的效果;纯水或低渗透压饮料的胃排空速率,高于高渗透压饮料。
因此,在热环境下剧烈运动时,补充水分的重要性大于补充糖类及电解质,在运动持续时间短的运动时,不必特别在饮料中补充电解质,因为运动中补充电解质,会提高由运动引起的高渗透程度。因此,30-60分钟运动,水分可谓最经济及实用的补充液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