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的運動員而言,敏捷性是一項相當重要的運動能力,甚至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例如,籃球運動的過人、拳擊的閃身、羽球米字型步法等,都需要具備有良好的敏捷能力,才能將技術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敏捷性能力和肌力、反應時間、速度、爆發力以及協調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這些基本運動能力的綜合表現。
一、敏捷性的展現,通常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影響敏捷性的因素不但多,而且細微,大概可以分為下列五項:
(一) 肌力
在敏捷性的動作中,一般會包含起動、急停、快速改變方向等三個過程,如果適時的增加肌力,則較容易克服這些動作過程中的阻力,而且較佳的肌力,代表著肌肉可以進行更快速的收縮,藉以獲得更快的速度,同時,也增強了敏捷性。所以當肥胖者體重增重,但肌力並未同步增加時,他便會逐步喪失了敏捷性。
(二) 速度
敏捷性含有跑的成分,故速度亦是其影響因素之一,至於其影響的程度,端視其跑的距離而定,距離愈長,則影響愈大。速度與敏捷性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包含了迅速進行轉換方向的能力,所以嚴格來說,速度可說是敏捷性的一種。
(三) 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是指從刺激出現至產生肌肉動作的時間。在實際的運動情境下,反應時間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突然出現的刺激事先預知,並做出規律的動作反應,稱為單純反應時間,例如聽到槍響出發的徑賽及游泳賽;另一類則是動作不予規定,依刺激條件而做出不同動作反應的複雜反應時間,有許多需因球的方向而決定下一個動作的運動,如:棒球、籃球、網球…等,都屬於此類。就對敏捷性的影響而言,複雜反應時間顯然比單純反應時間更為重要。
(四) 爆發力
爆發力是力量與速度的綜合表現,由於在敏捷性的動作表現上,會不斷的出現起動、再起動的過程,因此具有良好的爆發力,自然是增進敏捷性的重要條件。
(五) 協調性
在迅速改變移動方向的同時,身體所展現出來的動態平衡是協調性對敏捷能力影響的最重要之處,此時,身體統合神經、肌肉系統,讓擷抗的肌群,藉神經系統的交互支配,迅速的收縮及放鬆,以產生正確、和諧及優雅的活動能力。
二、進行敏捷性的訓練時,應把握下列幾個原則,以求達到較佳的訓練效果。
(一) 持續時間以2 0 秒內為佳:
由於敏捷性的發揮,需要透過最快速度來表現,因此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以使動作之進行能維持在最高的強度。
(二) 要不斷的改變方向:
敏捷性主要包含起動、急停、迅速改變方向等三個過程,因此,在訓練的設計中,改變方向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缺乏此一因素,則訓練會趨向於速度訓練,而無法代表敏捷性。
(三) 要反覆的練習:
正所謂「熟能生巧」,透過反覆的練習,不但可以減少複雜反應的時間,同時亦可以促進神經、肌肉的協調,使動作更加流暢。
(四) 要考慮運動的特殊性:
如果是為了促進某專項運動的敏捷性而進行訓練,則在訓練時,應以趨近於該項運動的實際比賽情境來做為訓練設計的主軸,例如,在羽球場上的米字型步法訓練,除了可以增強敏捷性之外,同時也直接的提昇了球員在步法技術上的熟練度,對其日後在球賽上的幫助會更大。
(五) 避免在疲勞的情況下進行訓練:
由於敏捷性的動作過程,必須要求維持在最高的強度,因此,疲勞時不但訓練效果不佳,同時也容易導致運動傷害,所以,要避免在疲勞的情況下進行敏捷性訓練。
擷取 自 運動生理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