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健道训练体系资料分享: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FPS)是临床常见病症,疼痛伴“扳机点”(trigger points,TrPs)是其主要临床体征,TrPs是选择治疗点的重要依据[1]。对TrPs的定位目前均采用指诊触摸法,根据病人的反应来确定,尚缺乏客观判断的依据。本文利用无创体表皮肤电位(dianwei)仪,对MFPS病人的TrPs进行皮肤电位(dianwei)测定。今报告TrPs皮肤电位变化的特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定位TrPs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65例,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20~72岁,平均46±12岁。病史0.5~18年, 平均4.3年。
1.2 方法与步骤 按照《体壁反馈疗法》[2] 对扳机点常见部位及分布规律,由固定的疼痛治疗医师采用指诊触摸法,根据按压局部是否有压痛、酸胀或向疼痛部位放散,以及相应部位是否有条索或硬结等特征,初步确定与该病相对应的“扳机点”,尽量排除因判断标准不同引起的误差。采用我科自制的LW7106型数字体表皮肤电位仪(分辨率0.1 mV)测定皮肤电位。先用75%酒精擦拭TrPs局部皮肤的油脂两次,在拟定的TrPs测试点上分别贴敷AgAgCl测试电极,在距TrPs 20 cm处的中线贴敷参考电极。测试前嘱病人放松肌肉,以尽可能排除肌电的干扰。在室温24±2℃、湿度40%~60%,脱衣5 min的条件下,测定该TrPs的皮肤电位,同时测定9个正常皮肤点的皮肤电位以作为对照值,包括TrPs的上方、下方、内侧和外侧各3 cm处的4个周围点,以及对侧躯体相对应的5个对照点。待电位数值稳定5 s后,连续测定3 次电位值,取其平均值作记录。然后对TrPs进行镇痛液注射治疗或小针刀剥离治疗1~3次,待疼痛VAS程度由7、8 降至2、3(即VAS降低50%以上)、提示治疗有效后,再重复上述各点的皮肤电位测定,取3次的平均值作记录。
1.3 统计处理 全部数值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本文65例病人平均每例病人测试2~3个扳机点,共测试152个点的皮肤电位。扳机点的平均体表电位为15.50±7.42 mV,与周围点(5.11±6.79 mV)和对照点(6.72±5.92 mV)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及P<0.05)。其中138个扳机点的体表电位高于周围点及对照点,占90%,最大电位差为27.0 mV,最小电位差为4.03 mV,平均升高10.52±5.45 mV;另外14个扳机点的皮肤电位呈负电位, 占总数的9.2%,最大负电位为-14 mV,最小负电位为-0.1 mV,平均负电位差为-3.96±3.81 mV。治疗后扳机点的皮肤电位均有显著性变化,与周围点的电位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3 讨论
3.1 扳机点的临床意义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FPS)的扳机点(TrPs)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部位。Travell等[1]认为扳机点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扳机点多数位于疼痛区、疼痛区附近或远离疼痛区的部位。因此,扳机点不等同于阿是穴;也不同于来自皮肤、韧带和骨骼周围的压痛点。扳机点的特征是:①扳机点常位于肌肉的硬结、条索(taut band)或筋膜上;②适当刺激扳机点可出现局部肌颤现象(local twitch response);③按压扳机点可引起疼痛,并向远处放散,呈放射痛(referred pain);④躯体活动范围受限;⑤局部肌肉无力,但并不萎缩;⑥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根据上述特征,采用触诊法来确定扳机点的部位。由于全身有600余条骨骼肌,任何一条肌肉都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扳机点,同时不同病人之间的扳机点的所在位置变异较大,两个病人的扳机点部位不可能完全一致[1],且目前尚缺乏定位的数据化依据。由于扳机点定位的准确程度目前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治疗效果方面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2 扳机点的电位特性 早在70年代,国内外对中医经络和穴位的电特性研究已经证明:腧穴具有低电阻、高电位和高温度特性[3]。但这种结论来自于对正常人腧穴的测定,且当时的测试仪器与手段尚不够理想,亦无法同步测定多个穴位的电位、电阻。因此,可能会存在某些偏差。Travell等认为:扳机点不同于正常的腧穴,也不同于中医的阿是穴[1]。Hubbard等[4]于1993年发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的扳机点具有自发电现象,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自发电现象包括两个成分组成:一部分为约50 μV峰值的持续性低电位,另一部分为叠加在其上的不规律峰值,约为500~1000 μV的高电位。据此,我们采用自制的数值化电位仪对扳机点进行体表电位测定。结果表明:90%扳机点的体表皮肤电位高于周围点及对照点。近年邢氏[5]对疼痛疾病压痛点进行电位测定,也证明有87%压痛点的电位高于对照组,与本文的观察结果基本相同。体表电位测定的优点在于对人体不产生任何刺激,能真实反映扳机点的自发电现象。
3.3 扳机点电位升高的原因分析 推测可能与疾病损伤部位带电荷的电解质或神经递质沿一定通路,在体表某处或多处聚集,由此造成电位的不平衡有关[6]。扳机点局部呈现负电位现象者,一般可视为一种损伤电位[6];扳机点周围呈现负电位现象,可能与扳机点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细胞钾离子外泄,导致细胞再极化障碍有关[5]。近年对疼痛性疾病软组织痛点的病理学研究也证实,软组织痛点的变化与缺血和代谢障碍有关[7]。
3.4 体表电位测试的临床意义 根据扳机点的高电位特性,结合临床触诊于多数病人可出现明显压痛的特点,对扳机点一般尚可做到较为准确的定位。笔者的临床观察也证明,多数慢性疼痛性疾病加重或复发病人,根据明确的扳机点测试其体表电位,多数呈高电位现象,采用强刺激治疗,其效果往往十分显著,一般治疗后的体表扳机点电位都可降低,疼痛症状亦明显减轻。但对疼痛症状明显而病史较短的病人,其扳机点呈负电位者,则宜采用弱刺激治疗,如针灸、体表电刺激或其它物理疗法等,疗效较为满意。结合本文研究,笔者认为,对扳机点电位升高10 mV以上者,可选定此点为主要治疗点;对扳机点局部电位升高5 mV以上者,可选为辅助治疗点;扳机点呈负电位者,一般是一种损伤电位,应给予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不宜选为强刺激的治疗点。
3.5 体表皮肤电位测试存在的问题 房氏[8]认为体表状况、电极与体表间接接触电阻等因素,容易影响电位测定的结果,且在多路同步测量时,各路之间的电位也会产生相互影响。体表电位测试需要体表的准备及专门的电极(AgAgCl电极) ,且需要一定时间等待电位稳定,因此,体表皮肤电位测定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其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且指出只能进行点的测定,尚不能对某一区域或全身进行测定。本文认为,体表电位测定虽能反映扳机点在体表的电位变化,也可间接反映扳机点的应激性,但尚不能准确判定扳机点所在的确切解剖组织层次。
3.6 结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扳机点具有体表高电位特性。根据压痛点与周围点的电位差,结合临床手指触诊法,对扳机点可做到基本准确定位。扳机点体表电位测定对扳机点的准确定位具有辅助性意义,值得临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