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量训练侧重发展速度力量,以速度力量的发展来促进速度的提高在考虑到青少儿的生理有较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可以采用30-50%体重的负重练习加强速度力量练习的同时以接近专项动作的条件下完成练习。
2.训练的负荷在发展移动速度训练时,负荷要充分体现渐进负荷原则、高强度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练习时间要短(几秒钟),练习的强度要大,重复次数要少(2-3次),间歇时间以机体能完全恢复为准。练习的方法要多样,要让中枢神经系统能始终处于较高兴奋状态,使动作速度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疲劳时完成动作产生的不良影响。选用的练习方法应丰富、多样,以激发运动员的练习兴趣。
3.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移动速度上出现的“速度障碍”所谓“速度障碍”是指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停滞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早地发展绝对速度,不注意基础训练,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的单一片面所引起的新异刺激,以及负荷过度,恢复不好等等。为克服速度障碍应注意以下几面:
――注意全面身体训练,防止过早的单一化训练,优先发展一般耐力。
――注意发展速度力量,培养短时间用力能力。
――在完成结构相同的专项比赛性练习时,要经常改变完成练习的负荷,以使极限用力得到转换和调剂。
――训练手段的多样性,也能防止速度障碍的形成。助力速度训练和阻力速度训练及正常的速度训练结合进行,能有效地防止速度障碍。
4.径赛项目要处理好步频与步幅的关系,调节好步频与步长“步长’作为田径跑的移动速度来说是由身高,后蹬技术与后蹬力量(最大力量)及髋关节的灵活性所决定,一般可达本人身高的1.3倍;在游泳项目中,步长为‘划长’,也即每划臂蹲腿一次的距离,自行车则为每骑蹬一次车行的距离。
步频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后天的训练也能有一定的提高。步频的提高与肌纤维类型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关,在游泳、自行车中则为单位时间里划水和骑蹬的次数。
在把握两者的训练侧重时,应按以下原则考虑:——从整体看儿童少年时期,以步频为主,青少年运动员时向步长转化,成年运动员时以步长为主;
——身高、腿长的运动员在以步长为主的前提下,应注意提高步频,而身矮、腿短的运动员在发挥步频优势的前提下,应注意提高步长;
――当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侧重点,当步长水平较高而步频相对落后时,应以步频为主,反之则以步长为主。
5.注意移动速度训练中的放松能力的训练通过注意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克服肌肉的粘滞性、关节的摩擦力和对抗肌对抗力。放松能力对速度运动项目的成绩影响越来越大(表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