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私人教练和健身工作室投资人,如果不对行业做出分析,很可能会破坏自己的发展节奏,导致步步为营!
以下分析供同行参考:
市场上健身类的创业,除了传统的健身房和工作室外,主要有这五类的商业模式:
1、工具类
他们的商业模式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获得精准的用户,获取流量,门槛比较低,竞争激烈,去年 2015 年一年产生了 3000 个以上的健身类的 APP,能数出来的是 10 个,剩下的 2900 多,几千个用户的生存的状况。这类的工具类和社区类的产品,后期如何进行商业化,用户黏性如何保持,这个是还需要考核的,基本上存活能力很弱。
2、场馆类
签约线下的场馆类,签约现在已经有的线下健身房,利用空闲时间提高运营的效率。由于中国现代传统健身房的体验不太好,如果去签约健身房,很难保证线上用户的用户体验,这个如何标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健身房品质的提高。这类的产品,大部分是存量用户,差不多是 2000 万,三年内增长到 1 个亿,中间的 8000 千万是增量用户,这个是远远大于存量用户的数量,如果只依赖存量用户作为自己的客户,增长是受到限制。
3、教练类
健身类的O2O,把用户和教练连接到一起,主要还是实现线上导流、线下服务。
4、社群类
社群类的公司,基于 LBS 定位,实现用户对周边健身房和工作室的搜索。通过课程的学习等沉淀为健身兴趣社群。
5、上下游类
比如围绕健身器材展开,或者围绕健身的信息化系统开发展开,甚至有公司专门服务健身者的饮食,做健身辅餐。
浅析,仅供参考!
沈韦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