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美国的高尔夫人口超过2,500万人,而根据世界高尔夫基金会(World Golf Foundation)的预测,到2020年时此人数将达到5,500万人。有鑑於此,许多个人健身教练的学员很可能也有在打高尔夫,不论是打菁英赛、职业赛、业餘赛或仅仅是高球爱好者。包含以下3项目的健身计画对这类学员来说多能从中受益:
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打球前动态暖身运动的建议
适当的运动计划
以上三元素将确保学员能更有效率地击球,在球行距离、方向、弹道等方面均有改善,并同时减少受伤的机会。
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检查颈部左右两侧的旋转都能达到80度;颈部和胸腔是否有不合宜的过度屈曲。骨盆旋转(腰带扣环旋转45度)且不连带胸腔的旋转;右肩外旋;左臂水平收缩(男性130度,女性155度);握力和手腕柔软度(特别是橈骨及尺骨方向的旋转)。其他检测还包括腿后肌的紧绷程度、小腿的柔软度、骨盆倾斜度、腿部伸展和平衡。
动态暖身:
一个良好的动态暖身运动应包括能让心跳加速的动作并同时活动大腿的内收及外展肌、大腿前肌、大腿后肌群、脊椎侧屈肌、肩部的屈曲及伸展肌。
运动:
各式运动以强化全身及核心肌群、脊椎及上肢的柔软度、神经肌肉速及体态自觉度(包括增强式训练和不平整地面上的本体感觉锻鍊运动)、能揹着球具袋行走18洞的心肺耐力、平衡感及灵敏度。最新的趋势是模拟爬行、翻滚、奔跑的核心动作的运动。
个人教练对高球亦应有初浅的了解:了解怎样的挥桿动作能改善球行的距离、方向、弹道,并知道高尔夫可能引起或加剧的的疼痛或伤害的位置及成因。
许多打高尔夫球者渴望完成的所谓”现代”挥桿动作特别强调肩部的大幅旋转合併有限的臀部移动(称為X因子),合併下桿时快速的右侧躯干屈曲(称為crunch 因子),上述两因子对关节的稳定度及活动度要求都颇高,因此也很有可能造成伤害。
有效的挥桿是综合以下各项因子產生动能及最终的击球速度:
力量的依序加总 – 由近至远 (也就是说下桿由腿及臀部起始,接着是躯干,然后是肩部、手臂、手腕到最远端的球桿)。
将伸展的肌肉收缩的循环 (上桿时伸展的肌肉,即X因子,或更重要的是下桿前期的X因子伸展在击球时更有利的收缩)。
利用右足用力踏蹬產生之地面反作用力。
下桿时正确的顺序(由近而远)不仅帮助產生更大的挥桿速度,同时能让球桿往正确的方向打,使球直线飞行。相反地,不正确的下桿顺序是由上半身啟动下桿动作。这样的下桿一般称為 over-the-top (OTT),且通常来自上桿时左侧躯干连带左膝过度屈曲;胸腔及臀部过度旋转;右肩内旋;右前臂过度内转及右手腕过早延伸。[较有效及安全的上桿关节位置能减少OTT下桿的发生并减少伤害,这包括腕关节不过度偏向任何方向;右前臂呈半水平;右手肘弯曲极小;右肩外旋合併上桿时躯干右侧屈曲。]
高尔夫挥桿动作导致的伤害大多属於细微创伤,源自於技术较不佳或不常打球者的施力不当;或源自菁英球员的过度使用。施力不当的伤害几乎都是因為OTT下桿,因為OTT下桿对脊椎、左膝、双肘、左腕造成大於正常的力矩及负荷。
以下网站亦提供针对高尔夫球的健身资讯:
http://www.mytpi.com
www.backtogolf.com
www.fitgolf.com
www.chekinstitute.com
www.back9fitness.com
www.golfhelp.com
(还不错的文章,与高球爱好者分享,作者“十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