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为耐力建立不同的分类体系(图一)。
根据运动中氧代谢的特征,可分为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及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根据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可分为静力性耐力(如立姿步枪射击时臂的用力)及动力性耐力。
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时间耐力(短于 2 分钟)、中等时间耐力(2-8分钟)和长时间耐力(长于 8 分钟)。
根据耐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作用,可分为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
根据器官系统的机能,可分为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分为局部耐力(如上、下肢等)、全身耐力。
在上述各个分类体系中,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分类体系多用在耐力性竞技项目的训练之中;而按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的分类体系探讨耐力训练的方法,则更适用于大多数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需要。因此,在这里,我们只分别对一般耐力、专项耐力作详细介绍。
(1)—般耐力
一般耐力是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综合,是在不同项目中表现出专项耐力的基础。
不应当把一般耐力与长时间的跑、以及有氧代谢练习混为一谈。实质上,一般耐力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耐力表现的综合,而且对不同的运动专项来说,由于项目特点不同,这种综合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耐力训练的任务就是,要在一般身体训练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影响耐力的各个因素进行影响,扩大有机体进行一般工作的机能能力,建立提高负荷量的条件,并利用素质转移的效果为发展专项耐力打下基础。
一般耐力训练与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机能有紧密联系。适宜强度,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能力就是有氧耐力的表现。“有氧耐力”的培养有两个任务:一是建立提高运动负荷的前提条件;
二是产生耐力向专项练习转移的效果。
对专项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项目来说,“有氧耐力”的训练肯定有较大意义。但对那些主要由无氧供能保证的项目来说,发展“有氧耐力”也是必需的。但“有氧耐力”对这些项目成绩的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需要经过有机体内各种间接的适应性联系才发生作用。
在进行一般耐力训练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专项中各种影响耐力的因素的比例,运动员实际的训练水平,不同阶段内负荷的内容和量等等因素。
(2)专项耐力
专项耐力是运动员有机体为了获取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动员机能能力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疲劳的能力。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都要表现出这种能力。
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其专项耐力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
――长距离、超长距离(如马拉松跑,竞走,30-50 公里的滑雪,100 公里以上的自行车等等)的耐力特点这类项目的耐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所决定的。它们的成绩与运动员有机体的最大需氧量水平以及其它有氧代谢指标有关。这类项目的耐力较之其他类项目的耐力更取决于机能节省化的程度和合理分配体力的能力。从心理角度分析,这类耐力的特点是需要最长时间的、稳定的、连续的意志紧张。
对那些中等距离的项目和比赛强度又区别于那些次极限强度项目(如:200-400 米游泳、1公里划船等)的其他项目来说,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比赛时它们的无氧过程比重(主要是糖酵解过程)可能超过有氧过程或与之相近。此时氧债可达到极限量(即 20 升以上),这类项目的耐力与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能力的联系更紧密。但速度、力量的绝对指标并不能保障这类项目的专项耐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只有针对这类项目耐力的生理特点作专项性的耐力训练才能取得成效。
――短距离类项目(田径的短跑、短距离自行车赛及其他类似项目)的耐力特点这类项目耐力的特点首先是要有达到动员最大工作强度的能力,以及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保持这种最大工作强度通过比赛距离。这类项目的耐力取决于无氧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过程)对能量转化、利用能力的可能程度和效率。这类项目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意志高度的集中,神经系统状态的稳定,并在复杂条件下控制动作协调,保证相应神经冲动的能力。而且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氧债以及有机体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变化,在恢复时期内对植物性神经系统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在周期性的这类项目比赛中,它们的耐力有相似之处,但完全相似是没有的,无论是周期性的这类项目,还是其它的类似项目,对耐力都有专项的要求。例如,在举重、拳击、摔跤等项目中,其耐力具有“力量性”的特点。此类项目,一般来说克服的重量越重,对运动员的力量要求就越大,因而耐力的发展与个人的力量能力的关系就越密切。但此类项目的专项耐力又不能仅仅归结为力量能力,它还包括在比赛中心理紧张时保持用力的能力和用力强度不断增长的能力。因为比赛时情绪紧张和疲劳同时并存,负荷总量很大,而且技术还不能出现错误,这就要靠耐力来保证。
――球类项目耐力的特点
球类项目中的耐力亦可称之为“比赛耐力”。这类项目的耐力是由下述因素决定的。比赛时动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动作的方式和数量是广泛的,是事先无法予先估计的;也不可能事先准确地确定比赛所要承担的负荷,甚至比赛总的时间也不能予先准确地确定。所以这类项目需要有相当大的耐力储备。这类项目一方面由于含有大量极限强度的动作(如:加速移动、进攻、打击等等),对无氧供能体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积极的动作与相应的间歇进行交替,并且总负荷量很大,从而对有氧供能体系又有很高的要求(例如,高水平冰球运动员比赛时需氧量平均水平接近个人最大需氧量的 90%,其波动范围可从 75%-100%)。
――全能项目的耐力特点
全能项目的耐力与全能所包括的项目的负荷和各项目相互之间的影响有关,它们又都与个别项目的成绩有关,都可能使个别项目成绩的取得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全能项目中各个项目取得高水平成绩越困难,则全能项目耐力的培养就将具有更大的意义。
衡量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的耐力可以用下述几种外部指标:①通过比赛标准距离的最短时间以及与各段距离的速度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耐力指数。对绝大多数周期性项目来说都采用这类指标来评定专项能力。②在比赛过程中保持或提高合理的运动积极性的程度。这类指标有:
Ⅰ在比赛负荷量增加或完成预定的量时,速度的保持程度(在计时跑比赛中,速度保持得好,完成距离可更长);
Ⅱ在标准比赛负荷量的条件下用力强度增长的指标。如举重项目中后面试举时所举重量的增长指标、田径投掷和跳跃项目中远度增长的指标等等。
Ⅲ在比赛过程中有效比赛动作数量的保持和增加。例如:在动作没有限量的项目中,像球类一对一对抗项目中动作的数量。③比赛中动作的技术稳定性。这种指标在技术性复杂的运动项目中特别重要。例如:竞技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等。
专项耐力还可以用完成专项训练练习负荷总量的指标进行判别。例如:田径、游泳、划船训练距离的公里数,举重运动员练习的试举次数及负重总量,体操运动员的重复练习总次数等等。
对专项耐力来说,只有考虑到练习在比赛或最大限度接近比赛的条件时所表现出来的耐力才最有判别的价值。在平时训练中,可以采用合理的专项模拟测验来检查专项耐力,但模拟测验应能接近该专项比赛的条件。例如,测定 10000 米赛跑运动员的耐力指数,选用本人 100 米跑的速度来衡量是不科学的,而用 1000 米或更长距离的速度来作衡量指标才是客观的。
专项耐力训练要从比赛和训练两方面考虑。要使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承担比比赛更大的专项量和强度,并使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其它各部分训练内容的负荷总量从一个训练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有规律的增长。
只有通过专项耐力训练,建立专项耐力储备,才可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比赛时所需的专项耐力。因此专项耐力训练的任务在于:
――充分利用专项运动负荷的增长来发展专项耐力,建立必要的专项耐力储备。
――建立稳定的比赛能力。
这两者中,前者为后者服务,而后者又是前者考虑的着眼点,是训练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