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有些时节特别容易引发自律神经失调或者新陈代谢减慢,那就是乍暖还寒的“春季”与气候不稳定的“梅雨季”,本节让我们探讨如何健康快乐地度过春季与梅雨季。
如何面对春天
春天气温开始回升,自律神经容易失调,身体也容易出状况。人们在季节转换之际经常搞坏身体,春天身体不适的主因在于气温迅速上升,自律神经来不及调整适应。这个季节会有许多人为天气痛所苦,但春天是上班族与学生面对崭新年度的重要时期,当然希望身体能够维持健康。
如果希望春天身体健康,首先得重视“怎么过冬”。人体在冬天基本上都处于“交感神经优势”的状态下,因为天气寒冷,交感神经要亢奋起来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在体内囤积热量,避免体温散失。过了几个月的冬天,交感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人体习惯之后副交感神经就不容易亢奋,进而血管也不容易扩张,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迎接温暖的春天会发生什么事?
最近几年,“温婉的春天”慢慢变成“热到要穿短袖的春天”,人体当然要扩张皮肤血管才能将多余的热量排出来,但是交感神经在冬天让血管收缩了几个月,无法立刻对应“炎热的春天”,也就无法顺利散热。人体无法顺利散热,就会在春天发生中暑症状,身体也就愈来愈差。春天正是自律神经无法适应而失调的主要季节。
如果要顺利对应春天的高温,冬天该做什么准备才好?那就是“在冬天找机会流汗”。
比方说有运动习惯的人,在冬天也经常流汗,因为运动会促进新陈代谢,提升体温而促进排汗。有运动习惯的人提升了体温并排汗,就算春天温度飙升,自律神经也能赶上气温变化。所以原本就有运动流汗习惯的人,请在冬天继续运动。
至于冬天完全不运动的人,体温不会上升,交感神经会不断收缩血管来储存热量,使人体难以应付春天的高温。我建议这样的人“多泡热水澡流汗”。一般人很少为了流汗而泡热水澡,尤其有人不喜欢泡澡,有人嫌放水麻烦淋浴就好。
我推荐一个简单的冬天洗澡法,就是在浴缸里放点温热的洗澡水,泡到脸上开始流汗为止。如果水太热反而对身体不好,请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大概摄氏四十度左右,泡一阵子就会流汗了。
泡澡泡到流汗代表自律神经正在正常运作。只要在冬季常泡澡流汗,增加身体散热的机会,必定能安然面对春天。因为你在交感神经优势的冬季,还是让身体“习惯”散热,即使气温突然飙升,身体也会排汗而适当调节体温。
只要自律神经能对应春天的气温变化,在其他季节转换的关头上也不容易搞坏身体。话说回来,春天还会发生像花粉症之类不同原因的毛病,不能说自律神经调整好了就绝对没事了,但至少自律神经能跟上季节变化,也就能抵抗许多不明原因的毛病。
话说要泡澡泡到暖,其实需要相当的体力。想必不少人泡了一阵子热水之后,起来会觉得浑身无力,甚至有人根本无法泡热水澡。我就听说过有人不太能泡温泉,却跟着旅行团去温泉旅馆泡汤,泡了好久,结果才起身就晕倒了。这种人请在泡澡之前先吃一点甜食补充能量,饱了再泡。即使没办法泡澡太久的人,只要事先补充能量也能撑上一阵子。我当然不希望各位逞强,但如果能在冬天借由泡澡流汗训练适应力,就更能应对春天飙升的气温了。
如何撑过梅雨季?
梅雨季是自律神经的大难关,原因在于人体无法顺利排汗。梅雨季相当潮湿,空气又闷又热,所以一流汗就全身湿黏,无法很快挥发掉。当汗水黏在皮肤表面就很难持续排汗,水分也就囤积在体内了。
当人体囤积太多水分,各部位便会水肿,想必有人看到“水肿”这个词就想到“天气痛”。没错,人体一水肿,内耳就容易囤积淋巴液,结果头晕与天气痛更加严重。可见梅雨季是个令人头痛的季节。另外当排汗不顺利,也会影响自律神经的运作,可能因此引发“梅雨冷”的毛病(突如其来的发冷)。好不容易撑过“炎热的春天”,排汗更加顺畅,一旦发生梅雨冷反而得设法保暖,免得体温骤降。这对自律神经来说真是折磨。如果要打比方,就像夏天在北半球的日本上班,却突然出差到澳洲碰上冬天,三两下又回到日本过夏天,这样不搞坏身体才怪。
撑过梅雨季的方法,就是养成一流汗就用毛巾(或纸巾)擦干的习惯。只要皮肤表面没有汗水,就能继续排汗,身体也不会囤积水分,进而预防水肿。即使勤擦汗,梅雨季仍然容易囤积水分,所以建议大家梅雨季时多吃点“利尿效果佳的食物”,利尿效果好就能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水肿。
以下举出几项利尿效果佳的食物,请在梅雨季期间多多摄取,以将囤积在体内的水分排出来。
小黄瓜、白菜、玉米、菠菜、酪梨、香菜、香菇、大蒜、红辣椒、黄豆、黑豆、红豆、竹笋、萝卜干、牛蒡、香蕉、奇异果、西瓜、哈密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