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斗腕”(掰腕子)比赛,想到:预防腕关节的受伤!
腕关节和手部在运动中出现损伤的几率约为3-9%{Kolt, 2003 #294}。这些损伤的情况大都出现在有身体接触的运动或上肢负重的训练中。腕关节损伤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是由于运动员在损伤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便重新参与训练。这样会导致永久性的损伤。
解剖学
手部的作用是用来从事多种精确的活动。作为与手部连接的部分,腕关节需要很强的灵活性来担负协助手部和手指的功能。手部由28块骨骼,19块深层和20块表层肌肉组成{Magee, 2002 #21}。
腕关节联合体是由桡骨末端,尺骨末端以及两排腕骨组成。所有这些关节都有一个特定的角度使它们能正常活动。此外,它们会联合工作来产生各种不同活动。任何角度偏离或在活动范围末端的压力,都会引起许多腕关节的问题,例如活动范围受限制,腕关节中央处的不稳定,腕部尺骨疼痛和抓握力减弱。
腕关节正常情况下可以屈曲及伸展160-180度,旋前及旋后90度,向桡骨方向活动15度,向尺骨方向活动45度{Magee, 2002 #21}。手部和腕部的所有关节都有一个压力最小的平衡位置。这个位置大约是在所有活动范围的中立位置{Magee, 2002 #21}。这与运动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桡骨末端与舟骨和半月板联合通过舟骨和半月板沟到桡腕骨关节。这是腕部唯一一个真正的骨与骨的连接。大约80%的前臂轴向负荷通过该关节。其它20%则通过三角纤维软骨联合体从尺骨传送到腕骨。
桡尺骨末端关节是由尺骨和桡骨的C形凹槽构成的。最佳的关节接触和稳定性大约出现在旋前和旋后的中立位。
八块腕骨被分成两排--末端和近端。这些骨头被深层韧带连接起来。他们被连接起来的原因是让他们正确的排列以产生正常的腕部活动。
腕部的韧带被分成深层(在腕骨之间)和表层(连接于腕骨,桡骨和掌骨之间)两部分。近端的一排经常与损伤有关联。有舟骨半月板韧带和半月板三棱韧带。他们分别可以承受45磅和75磅的阻力。同时也可以在撕裂之前分别被伸展50%及100%。这意味着尽管它们虽然毫无损伤,但也许已经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三角纤维软骨联合体是桡尺骨末端关节的主要稳定组织,同时也可以吸收尺骨和腕骨间的压力。它由三角形软骨,尺腕韧带,腕伸肌群支持带,旋前方肌和桡尺骨间膜构成。
所有的腕伸肌腱和肌肉都从腕部背面通过并被腕伸肌群支持带覆盖。腕屈肌腱则从手掌腱膜下通过直达腕部,手部和指骨。
手部和腕部主要靠由桡动脉和尺动脉构成血管网络供应血液。该网络大约位于手的中部。
但对于血液来说,想要流到腕骨必须要先经过手的中部,然后回到腕部。所以这就很有可能造成腕部的无血管坏疽和骨不连接。
手部和腕部的感觉主要靠正中神经,尺骨神经和桡骨神经提供。许多腕部损伤也许会影响到神经从而改变手部感觉。
损伤原因
经常发生的腕部损伤原因主要有四种:碰撞,扭曲,负重和投掷。绝大部分腕部损伤个案是因为压力直接坐落于腕伸展的手部(FOOSH)。决定损伤严重性的因素包括压力的种类,大小和时间,受冲撞时手的位置和骨骼及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
冲击性运动像篮球,拳击,足球,武术,橄榄球,滑冰和滑雪板会引起舟骨骨折,三棱韧带撕裂,舟骨半月板撕裂,桡骨末端骨折和末端桡尺关节脱臼。球拍,球棒类运动像羽毛球,网球,壁球,棒球,垒球,高尔夫球,曲棍球和冰球经常会引起像钩骨骨折,末端桡尺关节脱臼和三角纤维软骨联合体损伤。对于那些依靠器械的运动像举重,体操和攀岩通常会引起末端桡尺关节脱臼,三角纤维软骨联合体损伤和冲撞综合症。
对不同类型的损伤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范围包括从对断骨和肌腱的外科手术,到对脱臼的固定。每个案例都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提高功能恢复。根据这个目标,康复重点应放在活动幅度,力量和功能方面。灵活性,力量和协调应同步进行。没有力量控制的活动范围可能再次造成损伤。
对于活动幅度,足够的全方位伸展和肌腱的滑动很重要。
最后的效果是要让腕关节慢慢恢复所有功能。
预防
如果我们了解了损伤原理,许多伤害就会被避免。这包括四方面:
对于辅助工具比如腕部夹板,绷带和其它工具是用来帮助腕部在训练中保持正确姿势或减轻受伤组织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