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環境下的運動
一、冷環境下運動時,人體的溫度取決於熱能的流失及產生是否平衡。一般來說,影響體溫流失的因素
則包括:
1.身體組成:由於皮下脂肪對於熱的傳導功能較低,可以隔絕身體內部組織熱能的流失。因此,可以藉由測量皮脂厚度,瞭解人體對於冷的耐受程度。通常,由於女性的體脂肪比例較高,對於冷的耐受能力較強。
2.風冷指數:相同的溫度下,風( 空氣流動) 會藉由對流及傳導的途徑加速身體熱能散失、增加冷的程度。
二、冷環境下運動的生理反應:
1.肌肉功能:在極冷的環境下運動時,人體為了防止體溫的下降,會減少肌肉的血流量,促使肌肉的收縮速度與力量皆明顯下降。因此,在較低的溫度下,從事相同速度及力量的動作時,必須選擇減緩動作速度的運動方式,避免肌肉的疲勞的過早出現。
2.代謝的反應:人體在冷環境下進行相同強度的運動時,無氧代謝能量的比例,會顯著高於常溫環境。也就是說,在冷環境下運動時,游離脂肪酸的代謝及氧化作用會顯著降低,肌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增加,容易造成更多的乳酸堆積。
3.心肺循環功能:在冷環境下運動時,換氣量會顯著增加,心跳率與心輸出量則不會顯著改變( 透過血壓上升來調節)。研究發現,以相同的速度在17 ℃與2 6 ℃的水溫中游泳時,每分鐘的攝氧量差距達到 500ml 之多。由此可見,冷環境確實會顯著提高人體運動時的心肺循環負荷。
4.呼吸道的溫度維持:人體口腔、咽喉、氣管的正常溫度範圍在2 6 ℃至3 2 ℃之間,當人體在冷環境下運動時,特別是在風速較強且運動強度較激烈的狀況下,運動參與者往往會以口呼吸,容易造成口腔、咽喉等呼吸道的不適。
三、冷環境下運動的注意事項:
冷環境下運動前,應比常溫下做更多的熱身運動,以伸展筋骨及促進血液循環。運動時,可以穿著貼身韻律服、風衣等,並且降低運動的強度,避免運動過程出現生理上的不適應。運動後,如果流汗沾濕了衣服,為防止體溫急劇下降,應迅速更換乾暖衣物,以免著涼。總之,在冷環境下運動,只要注意能量的補充及衣服保暖的問題,一樣可以像在常溫下,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
擷取自 運動生理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