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健道训练体系资料分享:
摘要:目的现代体适能训练源自于美国,近年由于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逐渐被受国内专家的喜欢和认可。体能训练是运动的基础,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基础素质并做好预防损伤的工作和在运动损伤后开展主动康复训练,体能训练主要是针对人体核心区域进行训练,使其部位的肌群更加的稳健有力量。方法使用各种训练器材(如瑞士球、核心力量训练轮、实心球、平衡半球等)在有规律有方法的训练后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并达到训练目的提高成绩。结果经过系统专业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在运动损伤之后,按照教练和队医的治疗方案,在使用不同的器械做不同的动作在使用计量上会得到相当可观的治疗康复效果。
关键词:体适能 核心力量 核心区域
人体骨骼分布及其功能
首先从人体骨骼开始入手,人体有206块骨头但是大多数亚洲中国人骨是204块,这是因为趾骨各少了一块。开始从颅骨说起分为上下和成对、不成对。上颅骨成对的有:颞骨、顶骨;不成对:额骨、筛骨、蝶骨、枕骨。下颅骨成对: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颚骨、下鼻骨;不成对:梨骨、下颌骨、舌骨。
四肢骨分为上下肢,上肢骨分上肢带骨(肩带骨)、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为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下肢骨分下肢带骨(盆带骨)髋骨、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组成。足骨包括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
人体的骨骼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五大功能:
保护人体器官和内脏
支持身体和身体姿势
具有造血功能分布于长骨和海绵骨的空隙
贮存矿物质钙和磷人体所需物质
具有运动功能
人体骨骼在体能中的位置就是运动的基础,没有骨骼作为支架人也就无法展开任何运动了。人体肌肉分布复杂繁多单列没有任何意义,我将其和体能产品训练进行针对性说明。
二、现代体能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状况
现代体能在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各方面的认识尚不足够,体能训练就是身体形态、机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训练。这一项训练的目的就是改善或提高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能力。在这项训练中结合了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学。训练中首先锻炼的是力量,力量是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基础。
三、什么是体能,都包括什么内容
首先我要说的是核心力量训练,因为它是基础然后有了力量我们的核心区才能稳定,最后逐一开展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灵敏等训练。
体适能的概念
人体核心的概念,人体核心通常指躯干,包括脊柱和盆骨及其周围的肌群。(如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和竖脊肌等组成;臀肌、股后肌群--核心肌群。)核心力量则是: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上面讲述的是核心部位的划分,目前国内专业认识对其有各种不同的认定说法,有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有脊柱和盆骨、髋关节部位的肌群,还有以骶骨、髋关节和盆骨位之间的。不管其中那个更准确,目的就是为了训练人体这一部位的力量,只有我们的产品具有训练的功能就可以了。
对于这项训练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稳定运动员的脊柱、盆骨,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提高运动时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运动中的损伤,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提高。
核心力量、核心稳定、灵敏等
核心区域肌群的特性以及它在系统训练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训练方法可以分为
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各种普拉提练习形式
睁眼睛和闭眼睛状态下的各种站立练习
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
两人共同进行的练习
在核心力量训练中,要严格控制身体姿态配合呼吸,调整注意力集中。多位专家学者很重视训练中呼吸的配合。多方面的文献资料都在强调。如弹力带拉伸训练中正确的呼吸,做任何弹力带拉伸动作时,都不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会使胸内压强增大,增大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头晕或休克。基本规律是动作用力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按照训练时的稳定与否和动作姿势及负荷强度为七个难度级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
稳定状态下无负荷的运动
非稳定状态喜爱静力性动作
非稳定状态下克服自身阻力的运动
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训练
非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训练
稳定状态下核心专项力量练习
以下是三种练习方式
徒手训练方法
瑞士球训练方法
实心球训练方法
使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对以下的核心肌群进行训练,使得核心区域更加稳定、有力、达到更好的力量传递作用。关于核心力量训练中所涉及的肌肉有:腹直肌、阔筋膜张肌、骨直肌、臀大肌、背阔肌、竖脊肌、臀中肌、股二头肌、髂腰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耻骨肌、长收肌。
不同的运动动作会带动着不同部位的肌肉产生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体能素质,提高运动机能,使得运动员有更好的发展并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核心力量的训练也是为了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正确的训练方法则会保护人体肌肉和骨骼。其实韧带要远比骨头还要结实,不正确的训练则会使肌肉牵拉着韧带撤下骨表面的组织,从而使运动员受到更大的损伤。
使用核心力量训练体能产品来强健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让运动员在运动发力过程中也会有良好的力量传递。核心力量的产品有瑞士球、俯卧撑训练轮、帅球、NRG球、专业训练垫、软重锤、实心球反弹架。这些产品可以单独出来训练也可以进行组合,也可以与别的配套起来使用。
接下来是关于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环境的能力。灵敏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协调、程序化、灵敏和随机灵敏。
灵敏训练对运动员的作用
使各项身体素质能够协调地、合理地、全面的发展
训练运动员做各种动作,涉及到关节、肌肉、韧带
最短时间内提高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和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温度和弹性
软梯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灵敏性及速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软梯训练中包括直线方向训练方法、水平方向训练方法及两者结合的训练方法。
该项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率,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小腿摆动频率和身体协调性等。软梯的训练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给运动员带来更高的能力提升。
弹力带的训练,弹力带拉长时产生阻力,肌肉要动员运动单位收缩克服阻力,其特点是:
多关节肌群的参与
主动肌和对抗肌平衡发展
阻力随着带子拉长逐渐增大
符合肌肉适宜初长度
弹力带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均衡发展原则
符合顺序原则
在训练中应注意
先热身
保持正确姿势
正确的运动形式
真确呼吸
肌肉感觉到疼痛时要停止训练
频率
持续时间
疲劳
动作幅度
动作速度
改变练习形式
间歇时间
保持躯干稳定
牵拉的部位和肌肉也是非常的多。如:菱形肌、竖脊肌、斜方肌、胸大肌、腹直肌、肩胛下肌、背阔肌、腹内和腹外斜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髂肌、耻骨肌等。
牵拉运动配合各种体能产品训练的效果非常的好,弹力条、弹力带和弹力棒作用各有益处。使用方法也有不同,不同的弹力级别也可满足运动员的需求。长时间较好的使用弹力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是柔韧的机体能力。
各项的体能训练不只是提高运动员的素质,在康复运动中也有非常好的康复效果作用。总的来说在现代体能训练这个理念中,现代体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往后的体育行业中这些产品也会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它的功能与效果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作为一门新的科学它将造福人类。
四、体能训练对运动康复的作用
在运动损伤治疗中开展治疗性的、有益的合理的康复训练活动,促进肌肉、关节、韧带的功能恢复和强健,同时提高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整体观念,而不是局部活动的观念。光治不动或乱动,均不能有效地消除功能障碍,只有通过合理的、科学的活动才能“拨正”和消除功能障碍。要有好的、科学的训练活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康复训练活动中需要掌握和运用合理的手段方法。运用合理的康复训练与功能恢复手段,尽最大可能、尽快地通过活动使肌肉、韧带、关节及整个机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运动损伤治疗的康复训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根据患处的伤势决定局部活动的负荷大小,逐步加大全面活动的原则。
第二,控制患处功能活动的质和量,以局部活动后患处不出现局部疼痛和练习后24小时不出现肿胀为度的原则。
第三,每次康复训练后做好放松练习及热敷或轻度按摩原则。如果活动不当,轻则延误治疗时机,重则产生影响机体健康的局部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康复训练又必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每一项活动。防止康复训练中盲目、过早地进入大强度的负荷活动,是必须警惕的问题。 1.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 (1) 主动活动:患处依靠本身的肌肉力量作负重或不负重的功能活动,逐步恢复、增强、提高肌肉的力量、关节活动度及活动的速率。 (2) 被动活动:依靠外力的帮助作患处的功能活动,通过被动活动使患处的功能范围逐步扩大,促进患处淤血、粘连进一步吸收。 (3) 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的练习次序:一般情况下,先作被动活动,再做主动活动。亦可在主动活动后再作被动活动。若被动活动后作,则进行操作时的负荷量要适当加大,最大不可超过正常的活动范围,否则,会造成患处的再次损伤。
2.动力练习与静力练习 (1) 动力练习:利用本身肌肉力量作肌肉、关节、韧带的负重或不负重的功能练习,如作关节绕环、屈伸、跑步,连续跳跃、投掷、拉力器练习、扩胸器练习等。 (2) 静力练习:利用本身肌肉、关节、韧带的力量,使患处保持一定角度的功能位置,控制一定时间的练习。逐步提高强度(角度、时间),促进患处的新陈代谢,增强功能。练习时可控制负荷进行,但最大负荷不要超过本人健康时的强度。特别对关节、韧带部位的损伤,静力练习尤为重要。 (3) 动力练习与静力练习的练习次序:先作静力练习,再作动力练习,也可在动力练习后再作一次静力练习,但时间要比第一次静力练习少1/2。 应当注意,冬天作静力练习,不要在风口、太冷的地方进行,以免发生其他疾病,影响健康。 3.逆向练习 康复训练中的逆向练习,对大多数运动损伤的治疗大有好处。尤其对消除机体损伤部位的“痕迹”,更具其独特的功效。 何为逆向练习?简单地讲,腹部损伤的康复练习必作背部的练习、上肢部位的损伤必作下肢部位的康复练习、右侧损伤必作左侧的康复练习。另外,屈、伸肌群,外展、内收肌群,旋内、旋外肌群等,按同理应用。当然,这不是讲不要作患处的康复练习,而是强调作相对应部位的练习,增加活动量,产生健侧机体的优势兴奋,从而淡化、抑制患侧机体的兴奋灶,并使之进入良性状态,达到修复损伤痕迹的效果。同时,练习健侧的肌肉群亦有利于放松患侧的肌肉、关节紧张度,促进患侧的血液循环,直接加速了患处损伤组织的修复。如果使用对抗性的康复练习,练习开始前,必须对患处做好保护工作,如贴好应力橡皮膏等,以免造成肌肉、关节的再次损伤。
此外,还应指导运动员的心理康复,使之对伤病有正确的认识,保持乐观心态,愉快地接受治疗和康复,在与伤病共存和斗争中成长、成熟,促进机体尽快康复。
首先,正确认识理解运动损伤。运动员应把“运动损伤”作为比赛的一部分来理解,受伤是正常现象,只能尽量避免、减小其可能性,但不能完全消除,受伤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全都是坏事,受伤可以使运动员经历一次磨难,变得更加坚强。虽然当前的训练和比赛计划暂时有所改变,但 2008 年奥运会的目标坚决不变,运动员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其次,正确归因。吃一堑长一智,汲取受伤的教训,丰富防止伤病经验知识。伤病一旦已经发生,运动员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将来,而不是过去,更不能频繁地去回忆受伤的场景,应尽力避免回忆与想象。虽然损失了技术训练的时间,却增加了训练大脑的机会,也磨练了意志力。客观公正地归因,分析受伤原因,目的是为了避免以后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而不要过多地去抱怨对手、场地或怨恨自己。要学会宽容自己,更要学会宽容别人。
第三,认真治疗。康复计划是结合伤病实际情况制订的,运动员学会观察与感受身体机能的内外在变化,对缩短伤病康复时间特别有益。防止急躁情绪,严格执行康复计划,不断地达到预先设定的康复目标。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机体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消除由于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因此,评定康复训练效果的主要指标就是康复训练所花的时间和患处功能恢复的程度。所花时间越少,功能恢复最好,则是最佳的效果。
必须明确,康复训练的效果一般不要求达到100%的效果后才能进入正常的体育活动,经过康复训练患肢活动范围正常,力量和负荷强度可达到90%,无特殊问题患者即可投入正常的体育活动,结束康复训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