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体DNA健身私教工作室苏春雨教练
“健身工作室在中国是个比较新的经营方式,感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在经历着各种摸索,因为在此之前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是模板让我们去参考和拷贝,我就是这个吃第一锅螃蟹团队里的一员。”
很多人的误区在于把工作室看作是缩小的健身俱乐部,或是迷你的健身房,其实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这只是从空间和感观的判断,其实健身工作室的企业文化和健身俱乐部完全不同。
管理构架的优势给每个人充分的发挥空间
健身工作室的人员组建有框架结构,但是不是传统的金字塔,而是太阳的放射状。区别在于传统的健身俱乐部经营金字塔或是树状结构是个等级管理制度,分支有不同的部门,从上到下统一管理,这样就如同一个火车式的链条,但是弊端在于如果车头跑的不够快,或是车头跑偏,这就误导了所有的车厢。对于商业经营俱乐部来说,老板只需要几趟稳定车次的火车来回运输,那么员工只要机械的工作就可以,不需要他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思则变,当一节车厢或是某个链条发出不和谐的速度,这样整个火车就会动荡。
因此,这样的危机在健身房有很多案例,例如部门经理带领所有部门员工集体辞职,这就是整个火车的移动;或是部门经理变动,店长变动,这是小火车头的变动;或是员工想有创造力的发挥难度比较大,自己的才化也无法展露,因为枪打出头鸟,等级式的管理会出现人事上的纠纷,员工的相互猜疑,如同《三国》里的杨修之死,因为他太聪明了,会让周围的人起疑心,车厢如果比车头跑的的还快,整个火车就会有问题,因此员去专研专业技术的精力就会被分散,陷入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思考中,往往专业技术好的教练在健身房不是好员工。然而,健身教练是个技术工种,如果从业者没有潜心去学习更为专业的技术和科学方法,那么工作能力就会下降,给客户带来的服务本领,这个看家本领就会贬值,最终就是客户对产品的不信任,所以很多健身俱乐部面临经营困惑,业绩下降。
但是由于经营成本高,人员开支大,苦心的老板又不得不拼命的强调销售业绩,来挽救自己,所以给员工培训的课程多是销售技巧是首位,技术培训在其次。迫于压力就会没有底线的降价,健身卡的价钱便宜到几百元,完全的赔本价格,跟竞争对手打价格战,陷入恶性竞争,或是不得不苛刻员工来谋取更多的利益,陷入恶性循环,想扭亏为盈依旧很难。我很理解老板的心情,其实换了谁也不是救世主,因为这种管理构架制约性太大,无法解决自身的管理矛盾,因而近几年来,健身俱乐部关张,倒闭的想象屡见不鲜。
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老板,或是某个人,而是管理制度和体系。往往我会看到很多体育专业院校出来的学生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他们有知识,有技术,差得就是社会工作经验,但是他们被培训的销售技术给弄晕了,云里雾里,他们开始对自己几年的专业学习时光开始怀疑,难道我自己学的东西没有用吗?
让年轻人有这种疑问实在是凄凉,这种磨合让他们失去菱角,最终他们立志不是做好教练这个行业,而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每天一睁眼就是自己还欠多少销售业绩,而不是像今天客户的这几节课该怎么来设计,来怎么上。这种压力很大,压到最后没有动力。
健身工作室的太阳状形式,有核心技术,有核心人物,同时围绕的部门同等重要,每一个放射点都可以形成一个核心。有梯队建设,服从组织管理,但是没有等级制约,因为每个人都重要。这就要求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强,能够自律而不需他律,领导是来沟通经营的,而不是管人,看人的。如果一个有奴性的人,是无法在工作室工作的,这就势必要求工作室的每个员工都能独当一面,工作有重心,专业有特长,技术精而深。更为重要的是,工作室的团队组建一定是一个乐于从事这个行业,喜欢专研技术,把健身当做事业来做的人。
这一点和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制有相似之处,是每个员工借助公司的平台,开发市场资源,来服务客户,维护客户。而公司的职责在于不断的给每个员工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好的内部培训。打造品牌,让这个平台更有价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而重要的产品就是专业技术的服务,这是竞争的根本。因此,员工可以最大潜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需要有永不枯竭的动力,这样每个小太阳都会转起来,如同宇宙天体的运动,有规范的轨迹,但是没有制约的空间。
诚然,没有一个完美的事情,健身工作室也一定是不完美的,也伴随很多缺点。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势必偶尔会伤到脚,偶尔会碰壁。由于市场对新事物的认知需要一定的时间,从了解到信任要经历一段过程,在过度时期内需要付出很多,老板要做好不盈利的准备(比起健身俱乐部的成本要低的多)员工的耐心和执着很重要,如果能把这段时光当做历练就会赢出来,如果当做煎熬那么一定会失败。
所以团队里的人很重要,要要创业的勇气,要有积极的动力,能够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因为大方向是可以预测的,工作室已经走上舞台了,它的竞争之本是专业技术,而不是和哪家俱乐部比面积,比拼装修的豪华,比人员队伍的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