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美国著名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吗?她的故事是让人震动的,一位没有了视觉、听觉的“残疾 人”,能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她是依靠什么来感知世界进行创作的呢?她依靠敏锐的触觉、味 觉、嗅觉和知觉来感受这个世界。由此可见,人的各种感知觉形式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我们绝大部分 人,都太依赖视觉、听觉形式来感受世界,使得我们的其他感 知觉形式没有更好地被“认识和利用”。 ※相关理论
感觉和知觉是孩子认识的开端。
感觉是眼、耳、鼻、舌、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的神经组织接受外部世界或有机体内部刺激,并
通过内导神经将刺激信息传入脑中枢的过程。感觉是外部刺激的接受、登录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和脑
实现的生理心理现象。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是对感觉输入的信息赋予意义的过程。知觉无论在人类进化上或个体发
展上都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它是把感觉信息进行编码,并和已有脑内的贮存信息相结合或匹
配,同时把各种单一感觉结合为整体的整合活动,是知觉解释世界的过程,也是对感觉赋予含义的过
程。
宝宝在出生以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逐渐形成了各种感知觉能力,您在引导他认识周围世界时,应该帮
助宝宝用多种知觉形式来认识。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闻闻什么是醋味?
让孩子先闻一下醋的味道,最好拿醋瓶子直接给孩子闻,告诉孩子这是醋。然后拿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瓶
子分别装上醋和水(或者是其他气味的东西)给孩子闻,让孩子指出哪个和醋的味道一样,然后告诉孩子
这也是醋,两个是一样的。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家长把装水的瓶子里装上某种酸的水果,然后让孩子闻闻哪个是醋?看孩子能否分
辨出来。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产生嗅觉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识别哪个是醋。这样的游戏家长可
以先让孩子闻完醋味,然后玩一下其他游戏,把孩子注意力分散以后,然后再拿出来问孩子哪个是醋。
(2)尝不同味道的东西
先让孩子尝一下糖水的味道,告诉孩子这是糖水。然后把糖水和醋分别装在杯子里,让孩子尝尝后指出
哪个是糖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装醋的瓶子里装上其他酸甜味道的饮料,然后再尝尝,并让孩子指出哪个是糖水
的味道。
【讲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产生味觉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识别哪个是糖水。对于能力较强的
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地增加其他味道的东西。
(3)把石头找出来
准备一些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塑料纽扣,先让孩子摸摸、看看,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石子和
纽扣放到口袋里,让孩子把手伸入口袋内,根据触觉把石头找出来。
【讲解】在引导孩子区别石头和塑料纽扣的区别中,温度和事物外表的光滑程度将是孩子区别的最重要
依据,游戏促进了孩子手触觉的发育。
(4)猜猜是什么?
在口袋里一一放入孩子比较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每次只放一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放),口袋外面没有
任何可以参照的物品,让宝宝把手伸进袋子,不能让他看见,然后问孩 子:“袋子里面是什么?”让孩
子说出来。
【讲解】利用手触觉认物是非常难的,接近2岁的宝宝基本可以达到了。这个知觉过程是:首先手触觉
获得信息——触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构图——去记忆库里搜寻相似事物——触觉识别——最终判
断。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个游戏对于孩子建立空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
的。
(5)不同的球
收集或制作不同材料的球(有塑料球、橡胶球、布球、金属球、木球等),鼓励孩子用手摸摸并说说有什
么不同。还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做滚球、扔球、拍球的游戏,让孩子再对比有什么不同。
【讲解】通过多种知觉形式来认识事物的不同。
※生活中的多种感知觉学习
实际上,在您平时的生活中,您引导宝宝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已经运用了多种知觉形式,您做得很好了,
不信,我们回忆一下:
夏天,吃西瓜的时候,您一定先让宝宝摸过光滑的西瓜皮,然后再切开让孩子品尝;
晚餐前,您先让宝宝闻闻您炒的菜香不香,然后告诉宝宝菜很好吃;
宝宝和您正在等爸爸,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宝宝就躲在了您的身后,尽管没看见爸爸,但他已经知道是
爸爸了;
......
那么,从现在开始,您需要做的是每次当您教孩子认识新事物的时候,让孩子尽可能听听、看看、摸
摸、闻闻、尝尝;当您有时间陪宝宝做游戏的时候,把一些相似的事物“集合”起来,和孩子讨论、讨论
它们的不同;您一定是一位好家长!
※致家长的话
拓展各种感知觉的潜能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生的探索者
通常来讲,不同的感知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各不相同,其敏感期也就不能一概
而论。例如,听觉的发展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0~0.5岁是婴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触觉发育的敏感期则在0~2岁; 3岁左右是方位知觉发育的敏感期;2.5~3岁是大小
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时间知觉的敏感期会更晚一些,大概在7岁左右;而观察力则是
更高级的感知觉形态,在各项感知觉陆续发育的基础上,3~6岁将迎来孩子观察力发
展的敏感期。
感知觉有多重要
感知觉虽然是宝宝最初级的认知本领,但决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感知是宝宝所
有认知活动的开端,人的认知过程如同一个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而人们接受信息就是
靠感知觉来进行的。感知觉虽然是较低级的认知活动,但没有感知觉,就谈不上记
忆、思维、想象等高级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
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从宝宝出生之日
起,父母就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宝宝各方面感知觉的发展,积极引导宝宝通过感知
觉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训练促感知
视觉训练
——注视不同颜色(大小)的玩具
妈咪准备:不同颜色(大小)玩具若干。
感知训练:在宝宝胸部上方60~70厘米处悬挂任一颜色玩具,成人可将玩具移
动、旋转或抖动以引起宝宝注意。当宝宝开始注视时,可记录下其注视的时间。3~4
天后如宝宝不再注视该玩具,即可换另一颜色玩具。如此依次替换。
特别提示:如果宝宝对同一颜色玩具注视时间超过5分钟,一般就不要再进行下
去,以免引起视疲劳。
听觉训练
——聆听不同的声响
妈咪准备:能发出不同声响的物品、音乐CD等若干。
感知训练:当宝宝精力较旺盛的时候,找出各种能发出不同声响的物品,依次为
宝宝“奏”响,比如小铃铛、口琴、杯子等,当宝宝寻着声音的方向望过来的时候,妈
妈可以一边继续发出声响,一边清晰地说出物品的名称或乐曲的题目。这也有助于宝
宝言语的发展。
特别提示:声音不要太大,也不要离宝宝的耳朵太近。不同声响之间要作适当间
隔,给宝宝休息、接纳的空间。
触觉训练
——摆弄带盖子的小罐
妈咪准备:一个有装饰图案带盖子的小罐(其他合适的代用品也可以)。
感知训练:妈妈手拿小罐站在距宝宝半米处并设法激起宝宝接近它的愿望。宝宝
爬过来试图拿走小罐时,不要立即给他,而采用能使宝宝拿住并打开盖子的握姿,协
助宝宝将盖子打开(一般要尝试几次后,宝宝才能做到)。任宝宝把玩盖子(圆盖滚动会
引起宝宝特别的兴趣)。1~2分钟后,妈妈可将盖子重新盖好,让宝宝自己试着打
开。
特别提示:宝宝如能认真观察小罐,并打开盖子2~3次,同时转动小罐,游戏就
算成功!游戏可持续若干天,每次进行5~10分钟。
大小知觉训练
——抓握大小不同的物体
妈咪准备:大小不同的玩具若干,但要保证形状统一,可用套环(直径为3~5厘
米,厚度0.5~1厘米)、积木等(颜色丰富更能引发宝宝的兴趣)。
感知训练:先将宝宝俯卧,把最大的套环放在宝宝面前(注意防止宝宝将玩具塞入
口中),观察他如何摆弄这一玩具。当宝宝能摆弄大环后,再放一个小套环,然后将所
有大小不等的套环放在宝宝面前,让他自由摆弄。游戏进行5分钟左右为宜,其间,
妈妈可以温柔地同宝宝交谈,游戏结束时,可表现出肯定、赞许的表情与动作。可每
隔3~4天进行一次。3.5~4个月起可训练宝宝同时摆弄并抓握不同形状的玩具。
特别提示:给宝宝的物体直径不能小于3厘米,以防止误吞或塞进鼻孔和耳朵
里;套环中间的孔很有意义,宝宝抓握时可能会把个别手指塞入孔中,不仅练习了抓
握还锻炼了手部小肌肉的动作。
形状知觉训练
——拿放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玩具
妈咪准备:一个10~12厘米高的带盖小桶、易于抓握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
小型物体(如积木、彩蛋、小球、圆柱体、小蘑菇等,直径约3~5厘米)。
感知训练:妈妈先向宝宝出示盖着盖子的小桶,并告之里面有玩具,然后打开盖
子让宝宝看到里面的玩具(桶里玩具的摆放如下:上面一层是容易放稳的玩具,下面一
层则是易滚动的玩具如彩蛋、小球、圆柱体等)。妈妈引导宝宝从桶中拿出一样玩具并
给予及时鼓励。随后,妈妈可以建议宝宝观察玩具是否可以放稳并提醒他继续从桶里
拿其他玩具。引导宝宝摆积木(他会发现圆形物体放不稳,可以滚动)。宝宝玩完所有
玩具时,妈妈可以开始收拾玩具,也可以吸引宝宝一起把玩具放回小桶。
特别提示:收拾玩具时,如宝宝失去兴趣就不要强迫他,重要的是保持宝宝良好
的情绪。游戏时间不超过5~8分钟,每种材料可使用3~4次,而后更换。
空间知觉训练
——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
妈咪准备:一面镜子。
感知训练:把宝宝抱到镜子面前,依次指着宝宝的头、脖子、身体、上肢、下肢
对他说出各个部位的名称,注意在说的时候要用上方位词,例如“头的下面是脖子”、
“嘴的上面是鼻子”等。说的时候吐字要清晰,语速要适中。不用镜子,让宝宝和妈妈
面对面坐着进行也可以。
特别提示: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重复使用“下面”,反复几次后再按照从下到上 的顺序重复使用“上面”,不要毫无规律地一会儿说“上面”,一会儿说“下面”。 游戏提升观察力 花花绿绿看地图——地图是一样训练宝宝观察力的绝好工具,空闲的时候,妈妈 便可以将地图平展开来,母子二人的地图探索之旅就可以开始了。地图的挑选可以按 照本市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依次升级;观察的目标也可以从宝宝最熟悉的自己 家所处位置开始,慢慢扩展到幼儿园、小朋友家、奶奶家、动物园等等。这种训练对 锻炼宝宝观察力的持久度很有帮助。 水少了吗——找两只杯子,一只“瘦高”,一只“矮胖”,先在其中任意一杯中倒入 半杯水,让宝宝看清楚,然后再将水倒入另一只杯子,由于两只杯子底面积有差异, 所以水的高度会有明显不同。引导宝宝仔细观察妈妈操作的过程,特别注意观察先后 两只杯子的水面高度有何不同,并请他思考: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比第一只里的少了 吗?也许宝宝会对此感到很迷惑,没关系,实际上,科学实验表明,大约7岁的孩子 才能充分理解液体守恒概念。但对于幼儿,这绝对不失为一种在宝宝观察事物过程中 促进其思考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好方法。 我爱蔬菜——去菜市场或超市的时候别忘了带上宝宝,你可以预先和他商量你们 要买哪些蔬菜,然后引导宝宝依据他平时的观察和记忆说出这些蔬菜的特征,特别是 一些细微的差别,如果有说错的地方,妈妈可以先不断然否定,只是表示怀疑,进而 引起宝宝的注意;选购蔬菜的时候,妈妈别忘记提示宝宝对刚才说错的地方进行特别 关注。这样的观察就更有目的性也更情境化了。
<span style="font-size: 10.000000pt; font-family: 'PMingLiU'">前庭平衡失调的感统训练方法 </span>
2008-06-20 21:14
前庭机能是在婴幼儿感知——运动中发育成熟起来的。前庭功能与孩子的运动计划、
双侧大脑的协调、空间知觉、思维推理、语言发展,以及听、说、读、写、计算能力
都有关系。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的确是一种能给
孤独症儿童带来福音的有效办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广泛的脑功能发育性障碍,
不仅存在触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平衡感觉和本体感觉的失调,通过感知——运
动强化训练,的确有利于脑功能的改善。在这提供一些简单的触觉和本体感觉的训练
方法。
1、滑板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动作不协调等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本体感机能、触觉敏感或迟钝。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与滑板上,挺胸抬头,并拢双脚,从大滑梯上向下俯滑至地板
上这样来回滑行数十趟。这种滑板游戏有助于大脑机能协调发展。
2、吊缆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视觉协调障碍的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视觉协调等。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于吊缆上,训练师将其前后、左右晃动。孩子对这种游戏适宜
过后进行旋转运动,其强度和时间,应根据孩子的具体反应而定。
3、蹦蹦床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身体不协调等。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感.本体感觉.手眼协调机能。
训练方法:训练师或家长握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在蹦蹦床上跳跃起来,跳的同时配
合着口令.音乐,增加孩子跳跃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跳跃的基础上变
换花样,比如,跳跃+接球,跳跃+投球入网。训练师或家长应当配合表情或形体奖
励,以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兴趣。
4、走线游戏
适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者。
训练目标:调整平衡觉.本体感觉等。 训练方法:在地上划一条直线或波浪型曲线,让孩子踩着行走,足尖对着足跟,双臂 向两侧伸直,抬头看前方。
家庭感统训练的几个小方法 如果小孩的感觉统合失调,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不健康。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
子的感统能力的训练。多做这些训练可以使小孩左右脑平衡发展。以下几点感统训练方法是我们在教育 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在家中就可以做,简单易行,写出来供各位家长参考、交流学习。 一、准备一个宽10公分,长2米左右的木板。让小孩在上面走平衡木,锻炼小孩的胆量和平衡能力。也 可在室外,让孩子走马路沿、花池沿。 二、给小孩买一个羊角球让他在家中蹦。如果他蹦烦了,没有新鲜感,可以和他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他 蹦着去找你、去捉你。 三、让小孩平躺在垫子上,胳膊伸直,在垫子上滚,每天每次滚5分钟为宜。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小孩的 注意力。 四、让小孩扒在地上,头抬起来,双手抱一个球,向墙上推球,再双手接球。我每天让孩子做100个。 距离墙的距离自己掌握。
<span style="font-size: 10.000000pt; font-family: 'PMingLiU'">以上几点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做,坚持每天做,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