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食品对于人体都有两种功效:
一.营养功能:通过摄取食物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对营养素的需要。
二.愉悦功能:在摄食过程中使人得到色、香、味的享受,同时也满足人体饱腹的要求。
随着膳食营养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某些营养素或食物成分在调节生理功能、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生物学的作用。特别是有些植物性食物成分能够有效降低居民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如高血压病、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等,引起人们极大兴趣,随之产生一种特殊的新型食物——保健食品。
预防医学理论认为,在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存在一种第三态,或称诱发疾病态。在第三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体就会产生疾病。现代社会居民受到社会、环境、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人不可能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保健食品作用于人体的第三态,预防或减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使机体逐渐向健康状态转化,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保健食品在国际上尚不存在广泛接受的、统一的名称和定义。中国称之为“保健食品”,有的国家则称之为健康食品或功能食品。
1982年,日本厚生省的文件最早出现“功能食品”的名称,1991年,日本厚生省将功能性食物名称改为“特定包间用途食品”。
欧洲、美国等许多地区和国家将保健食品称之为健康食品、设计食品、膳食补充剂或营养食品,德国则称之为改良食品。
虽然世界各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称谓或划分范围略有区别,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这类食品是“医学上或营养学上具有特殊要求的特定功能的食品”。因此,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是指这样一类食品:除了具备一般是食品的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的或不强调的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
1996年3月15日,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该标准规定,“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功能,始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对保健食品的正确理解应当包含下列几个要素:
其一,在属性方面,保健食品必须是食品,必须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食品要求,而且在日常膳食中可望达到的消费量就能显示效果。
其二,在成分和加工方面,它可以是含有某种成分的天然食品;或者是食物中添加了某些成分,或者是通过食品工艺技术去除了其中某种成分的食品。
其三,在功能方面,它具有明确的,具体的,而且经过科学验证是肯定的保健功能。
其四,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而且保健食品的特定功能也不能取代人体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类必须营养素的要求。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金属酶,在食物中,它主要存在于肝脏等多种动物组织以及菠菜、银杏、番茄等植物中。
SOD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大豆多肽:
是指大豆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后,在经过特殊处理而得到的蛋白质水解产物,通常由3至6个氨基酸组成,水解产物中还含有少量游离氨基酸、糖类和无机盐等成分。
大豆多肽水溶性很高,其粘度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变化较小;大豆多肽还具有抑制蛋白质形成凝胶、调整蛋白质食品的硬度、改善口感和易消化吸收等特性,是生成速溶饮品和高蛋白质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
1.增强肌肉运动力、加速肌红蛋白的恢复
2.促进脂肪代谢
3.降低血清胆固醇
光胱甘肽: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在面包酵母,小麦胚芽和动物肝脏中,含量较高。
1.有效地消除自由基,防止自由基对机体的侵害。
2.对放射线、放射性药物或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能够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
3.防止皮肤老化及色素沉着,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4.中和解毒的作用。
牛磺酸(taurine):
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是调节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海洋生物体内含其量很高,哺乳动物的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中的含量也比较高,牛磺酸在脑内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脏器组织。在坚果和豆科植物的籽实如黑豆、蚕豆、嫩豌豆、扁豆及南瓜籽中也含有较多的牛磺酸。
1.促进脑细胞DNA、RNA的合成,增加神经细胞膜的磷脂酰乙醇胺含量和脑细胞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脑细胞尤其是海马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2.改善视神经功能
3.抗氧化作用
4.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
5.免疫调节作用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
一般是指那些不被人体所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按溶解性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两大类。
SDF主要是由一些胶类物质组成,如阿拉伯胶、琼脂、果胶、树胶等。
IDF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植物蜡等。
来源于多种植物性食物。如小麦麸、燕麦麸、玉米麸等谷物麸皮,糖甜菜纤维,角豆荚和角豆荚,香菇、木耳等多种食物菌,以及各种水果、蔬菜等。
1、持水性很强
2、螯合吸附胆酸、胆固醇、化学药物及有毒物质等有机分子,从而抑制人体对它们的吸收,促进其排出体外。
3、改变肠道菌群
4、预防便秘
5、调节场内菌群和辅助抑制肿瘤作用
6、减轻有害物质所导致的中毒和腹泻
7、调节血脂
8、调节血糖
9、控制肥胖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又称寡糖:
是由2至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或分支链的一类低度聚合糖。
较多的功能性低聚糖有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低聚乳果糖等。
不同类型低聚糖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各异,可以用酶解或提取法从天然原料中得到。低聚果糖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尤其在芦苇、洋葱、牛蒡、香蕉等植物中含量较多。大豆低聚糖是以生产大豆蛋白时排放的大豆乳清为原料,经提取得到。
1.是体内有益肠道细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加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有效排除体内毒素,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对预防龋齿具有积极作用
3.增加免疫作用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4.作为一种新型的甜味剂,低聚糖也是一种低能量糖,大豆低聚糖的热值仅为蔗糖的50%,可添加在糖尿病人的专用食品中。
多糖(也称多聚糖):
指含有10个以上糖基的聚合物。多糖是由许多单糖经过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多聚化合物。
植物多糖种类:
茶多糖、枸杞多糖、魔芋甘露聚糖、银杏叶多糖、海藻多糖、香菇多糖、银耳多糖、灵芝多糖、黑木耳多糖、茯苓多糖等。
1、调节免疫功能
2、抑制肿瘤
3、延缓衰老作用
4、抗疲劳作用
5、降血糖
动物多糖种类:
海参多糖、壳聚糖、透明质酸等。
1、降血脂作用
2、增强免疫、抗肿瘤作用
3、其他:如排除毒害、抗辐射、防龋齿等方面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