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作出运动反应的能力。它是人体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对于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速度具体在运动中具体表现在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对外界信号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快速位移的能力。
速度的类型
根据运动员在运动时速度表现特点的不同,速度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含动作频率)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反映这种应答能力的指标主要为“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给予运动员信号刺激到开始产生动作为止的时间,包括感觉时(接受刺激)、决定时(思维时)组成,是人的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也称“潜伏期”。人们通常测定反应时来评定运动员反应速度的好坏。由于运动员对不同类型的信号的反应时是不同的,训练中往往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测定运动员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时。
如短跑、游泳等周期性竞速项目,运动员主要接受听觉信号,而乒乓球运动员则主要接受视觉信号作出技战术反应。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和成套动作快慢的能力,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动作速度主要表现在人体各环节完成各种单个和成套组合的伸展、挥摆抬转、击打、蹬伸、屈伸和踢踹等动作的快慢,以及连续完成单个动作时在单位时间里重复的次数的多少,也称动作频率(或动作速率)。因而,动作速度又分为单个动作速度,成套动作速度及动作频率(或动作速率)三种。
移动速度是指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里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从运动学上讲,移动速度是距离(S)与通过该距离所用的时间(t)之比。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常常是以人体通过固定距离时所用的时间来表示其高低。如,男子100米跑10秒,100米自由泳游50秒等。
这三种速度类型在运动实践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移动速度是由各单个动作速度(如途中跑中的后蹬速度,前摆腿动作速度,摆臂速度等)组成;反应速度中的运动时,实际上是反应动作过程中的第一个运动速度;而反应速度往往是移动速度的开始(如起跑)。但它们又不能划等号,反应速度好的,运用速度和移动速度并不一定好,而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好的反应速度又不一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