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健道训练体系资料分享:
汉语中,体质的含义明确而又稳定,是一个有固定含义的词语,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其概念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规范。在古汉语中,“质”的含义是“体也、实也、主也、本也”,“凡物类之本体曰质”。
重视人的体质差异及其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其理论缘自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从我国人类体质学发展历程来看,《内经》是整个“医学史上论述人类体质现象最早,也是论述最全面的一部医学文献。内容涉及个体及不同时空条件下群体的体质特征。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例如,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人群中个体形态特征、生理功能、行为习惯、心理特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调节能力、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等把人体归纳为木、金、火、土、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每类中又以五音结合经脉的归属与特性,再分五类,共计二十五种体质。《灵枢•骨度》篇对人体骨骼做了具体的测量,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灵枢•胃肠》篇对人体的消化道做了测量,与近代体质人类学测量基本一致,这完全是人体测量学的记录,也是近代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灵枢.顺肥瘦》又将众人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以及壮士与婴儿之不同体质;《灵枢•通天》篇,则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五类。对于人的身心状况,《内经》指出“凡人的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及意志调和,形肉气血相称,身心和谐无疾病者为平和之人,反之,则为病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不仅对人的体质作了朴素、生动、形象的描述,并且十分强调了身心的辨证统一,这与现代社会强调身心健康表现得惊人的相似。不仅如此,《内经》最早提出了预防医学的观念,“治未病”是贯穿《内经》的预防医学观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体质研究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到了汉代,我国在外科手术方面已经有了举世瞩目的高度发展,当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在为病人服用他亲自配制的麻醉剂——麻沸散之后,已经能够成功地施行腹部外科手术。可以设想,如果不具备相当精深的局部解剖学知识,要想取得这样的医学成就简直是不可能的。1300多年前的《晋书》中的“王保体质丰伟,尝自称八百斤”,是说其身体的丰伟,身体实质的强健。
我国当代中医界学者认为:《内经》,特别是《灵枢》是中国古代体质学研究的主要专著,全书的重点在于论述脏腑经络形成的个体体质与治疗之关系。《周礼》和《内经》关于人群体质形态特征的描述主要是根据肤色和头、面、肩、背、腹和足等各部位的形态、大小,而这些观察指标也都是现代人类学家用来描述人类体质形态特征的重要根据。自汉代以来,后世医学家秉承《内经》思想对医学体质学的论述更为具体而且用于临床。
此外古印度医学把人分成羚羊型、象样牛型、雌鹿型。
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对体质学的研究有不少共通之处,例如:都注意将人的机能状况和体质发展水平看成是人的生命过程的根本,均认为体质的发展是与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强调了预防与治疗是体质发展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