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和竞技活动来自生产活动和生活,可以锻炼身体,调剂生活,增强生产技能,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们会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因而这种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南龙舟 北赛马
我国南方雨季长,雨量多,河湖港汊密布,因而交通工具主要是船;而北方一马平川,“四野皆是路,放蹄尽通行”,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俗称“南船北马”。因此气候对我国民间体育、竞技活动的最主要影响,就是“南赛龙舟,北赛马”。
北方赛马最著名的要数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主要内容就是赛马、骑射和摔跤。另外,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还有叼羊和姑娘追等,主要也是赛马技。叼羊是以夺得羊并先到终点为胜的多人竞技;姑娘追则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赛马,女追上男为胜,这实际常是男女青年之间选择意中人的一种形式和机会。还有柯尔克孜族的“马上拉力”和哈萨克族的“马上摔跤”都是双方马上徒手相搏,把对方拉下马为胜等。与赛马相类似的还有蒙古族的赛骆驼,和藏族的赛牦牛,都是以先到为胜。
相反,在以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南方,许多地区中的民间竞技活动最主要和普遍的便是赛龙舟。而北方,或因水体限制,或因端午节前后仍为枯水期,就难有赛龙舟的壮观场面出现。
不过,即使南北方都有的体育、竞技活动,也因气候不同而可以有重大差异。以舞狮为例。北方人由于体格高大,孔武有力,所以舞技主要表现狮子的威猛迅捷,狮子头重达数十斤,表演时讲究跳跃、翻滚等有难度动作。因而被称为“武狮”。南方狮头通常用竹篾制成,加上饰物,较为华丽。主要动作有“抖毛”、“冼耳”、“滚球”等。动作柔和细腻,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和风趣诙谐。因而也被称为“文狮”。当然,由于历史上长期交流,这些界限已非绝对。
冰嬉与水嬉
气候对我国南北方民间体育和竞技活动的主要影响因子,除了降水量以外,还有气温。它主要造成北方的“冰嬉”和南方的“水嬉”。因为北方冬季中河湖水面都结冰,因此冰上活动历来十分盛行。
我国冰嬉早在宋代就有。满族的发祥地在东北,更是喜欢冰上活动。乾隆在位时每年冬季都要以冰嬉为形式阅兵,当然也是为皇室观赏。慈禧每年冬天最爱观赏的是把中国武术和滑冰技术相结合的高难度滑冰特技表演。
著名的清代的两幅《冰嬉图》,基本上总结了以下当时众多的冰上活动项目。
“滑擦”,即滑冰。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星驰电掣。”乾隆曾赋诗形容曰“迅似严飞电”,“拟议弦催箭”。
此外,还有“冰上蹴鞠”(即冰上踢球),“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单人花样滑冰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鹞子翻身”、“仙猴献桃”、“童子拜观音”等姿势,以及“双飞燕”等双人滑冰姿势。冰上杂技有飞叉、耍刀、弄幡、缘竿、使棒、倒立、叠罗汉等。《冰嬉》中最多见的是“拉冰床”。《帝景岁时纪胜》中说:“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
北京圆明园公园在2011年春节初一至初七首次推出了清代皇家的冰嬉表演。
“水嬉”,顾名思义就是玩水了,前述赛龙舟当然也是一种“玩水”。
在游泳戏水活动中最惊险的当数钱塘江“弄潮”了。潘阆《酒泉子》词中说:“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周密《武林旧事 · 观潮》更是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巨潮来临之时吴、越游泳健儿的英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顷之中,浮潮戏弄,上下翻滚,腾身百变,而旗尾仍不沾湿,方为高手。”
实际上,著名的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也可以说是南方一种 “水嬉”。
南拳与北腿
在中国古代民间竞技体育活动项目中,中国武术的拳脚功夫,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最为世界著名。中国武术一般认为有南北两大派系。南方武术以拳法和手法为主,腿法为辅;北方拳脚则更注重腿法,故有“南拳北腿”之说。
按行家说法,“南拳”一般特点是:“拳式刚烈,动作紧凑,腿法较少,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北腿”特点是:“在套路、技击上常常是一步一腿,手领脚发,一条腿左钩右挂,前踢后打,与手紧密配合。”北腿主要有“戳脚”、“少林拳”等。拳经上就说过“少林武功全靠腿,弹踢蹬打摆合威”,“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就是“玉环步,鸳鸯腿”。只见“武松两个拳头在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转身)一飞(左)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踢中了再转过身,那只右脚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
“南拳北腿”的原因,一般都认为与南北方人的体格有关。
北方人由于气候较冷,人的生长发育期较长,加上杂粮肉食,因而长得人高马大,腿长是其优势。由于腿的转动半径大,力量足,速度快,威力大,所以逐渐形成“北腿”的武打特色,有“拳打三腿打七”之说。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热,人的生长发育期相对较短,因而个子一般比较矮小,下肢较短,对用腿踢人非其所长,且因用腿运动量大,易于多汗形倦,因而重拳击,发挥近身优势取胜。
甚至,据记载,有学者认为,气功的产生也和气候影响有关。
南方炎热,运动易多汗、烦躁和疲劳。因此多学龟养生,产生了静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而北方寒冷,人常剧烈运动驱寒,学习熊虎动作,诞生了动功,提倡“生命在于运动”。中原四季分明,寒暖交替,中原古人发明了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在民间流行的太极拳就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气功。(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