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位的方法
腰椎各种移位综合征复位的方法,是根据运动试验的结果来选择治疗力的方向,以该方向为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通过运动还是静态姿势进行治疗。治疗从最小的应力开始,需要时逐渐进行力的升级或/和治疗技术升级。除侧方偏移的手法矫正技术之外,其它方向的力学治疗应先从患者自我运动开始,然后增加患者自我过度加压,再增加治疗师过度加压,其后才能进行松动术和手法治疗。除侧方偏移的手法矫正技术以外,其它手法治疗一定先进行松动术,确定安全有效后再进行手法治疗。在应用每一项治疗技术之前, 首先必须记录患者当时疼痛和其它症状的程度和部位,尤其要注意患者下肢最远端的症状的部位。在进行治疗中,特别注意询问患者下肢最远端的症状有无加重,或症状部位有无进一步向远端发展(外周化),如果有,治疗需非常小心,需要调整力度、角度等参数。如果治疗中症状减轻、向心化出现,提示该治疗技术对患者是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每一组治疗后记录结果,应用术语好转维持、好转不维持、加重维持、加重不维持来描述。一般情况下,好转维持提示该治疗技术对患者安全有效,需要反复重复;好转不维持提示该治疗技术力学方向正确,但需要力的升级;加重维持提示该治疗技术的力的方向对患者不适用,需要调整力的方向,或者力的升级太快,需要调整力的大小;加重不维持不能肯定,可能需要重复,可能需要改变力的方向,进一步的运动试验可以得出结论。每次应用的治疗技术不宜太多,一般仅选择1项治疗技术,24小时以后观察疗效,疗效不理想时再进行力的升级和治疗技术的升级。治疗升级后是否有效,也需要24小时之后最后判定。复位治疗的常规参数为:静态姿势治疗每次5分钟;患者自我运动每2小时1组,每组10次;治疗师治疗技术每2-3天1次。在应用治疗师治疗技术的同时,应坚持同方向患者自我运动。
应用伸展原则进行复位治疗。首先应用俯卧位(治疗技术1)5分钟,俯卧伸展位(治疗技术2)5分钟,如果患者的反应提示治疗方向正确,让患者放松后进行俯卧伸展(治疗技术3)10次,重复5-6组,组间休息2分钟。患者出现症状减轻并维持,指导患者回家后继续自我复位治疗,每2小时1组。如果患者没有条件进行俯卧位伸展(治疗技术3),可用站立位伸展替代(治疗技术6)。复诊时如果治疗效果不满意,治疗的第一个升级是伸展松动术和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治疗技术7和9),治疗作用于受累节段及其上下,每节段8-10次,其后患者继续俯卧位伸展运动(治疗技术3)。治疗的第二个升级是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7)加俯卧伸展治疗师过度加压(治疗技术4)。治疗的第三个升级是伸展手法(治疗技术8)。
应用伸展治疗原则或侧方治疗原则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时首先尝试移位1的复位方法,对于移位2的患者最大的困难是不能俯卧。可先在患者腹部垫枕使腰椎处于屈曲位,然后逐渐撤出枕头直至患者能达到水平俯卧。时间因素在移位2的复位中非常重要,整个过程需缓慢进行,通常需要45分钟。当患者能达到水平俯卧时,如果仍不能按照移位1的复位方法进行治疗,可应用俯卧伸展位(治疗技术5),伸展角度需小幅度增加。
应用伸展治疗原则进行复位治疗。具体治疗程序同移位1。若患者第二天复诊时无症状改善,需立即应用伸展松动术或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治疗技术7和9),第三天仍无改善,需应用骨盆偏离中线的俯卧伸展(治疗技术3)。第三个升级治疗技术是持续旋转(治疗技术11),多数将患者的下肢移向疼痛侧,维持2分钟。第四个治疗升级技术是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治疗技术10),治疗的第五个升级技术是屈曲位旋转手法(治疗技术12)。在治疗过程中,如不出现症状向心化,需要进行下一级的治疗,如果出现向心化,移位3已经转变为移位1,进一步的治疗同移位1。
应用侧方治疗原则进行畸形矫正后再应用伸展治疗原则。第一天就应用侧方偏移的手法矫正(治疗技术16),患者回家后的自我治疗运动是侧方偏移的自我矫正(治疗技术17)。一旦侧方偏移矫正,立即开始伸展运动,可采用俯卧或站立位(治疗技术3和6)。如果偏移矫正后应用伸展治疗原则不能使症状减轻和向心化,则采用侧方治疗技术,具体程序同移位3的治疗。
先进行站立位屈曲和卧位屈曲的运动试验,以确定患者的病因是否与神经根粘连相关。若为神经根粘连,治疗技术见屈曲功能不良综合征,若不存在神经根粘连,具体复位程序及方法同移位3,但治疗进展程序需比移位3缓慢。
首先进行各方向的运动试验,以确定复位是否可能发生。若各个方向的运动试验结果均使患者症状加重、外周化且加重维持,提示移位不可逆,需要手术治疗。若运动试验提示某个方向的运动使患者症状减轻或至少不加重,可在该方向进行治疗。治疗程序可参照移位4的复位治疗。
应用屈曲治疗原则进行复位治疗。若在站立位屈曲检查中发现屈曲有偏移,治疗从抬腿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5)开始,一旦偏移纠正,治疗立即改为卧位屈曲(治疗技术13)。若开始站立位屈曲中无偏移现象,治疗从卧位屈曲(治疗技术13)开始,逐渐增加至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4),有时在二者之间可增加坐位屈曲过渡。如果患者的单侧症状始终不能向心化,可应用侧方治疗原则,如持续旋转(治疗技术11)和屈曲位旋转手法(治疗技术12)。
二、复位的维持
对于腰椎移位1-移位6的患者,复位的基本原则是伸展原则,在治疗的间歇期需要维持腰椎的前凸度,以保证已经减轻的移位程度不再反复。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坐姿与站姿,避免站位弯腰的日常活动,有规律地反复进行自我治疗技术。对于有侧方偏移的患者,保持腰椎前凸度对防止偏移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三、功能恢复
腰椎移位1-移位6的患者在复位治疗和复位的维持治疗中,强调尽量避免屈曲,容易引起屈曲功能不良,需要应用屈曲治疗程序恢复屈曲功能。何时开始屈曲程序应由屈曲运动试验结果决定,原有移位的程度越重,需要避免屈曲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一般移位6的患者需要8-10周以后开始功能恢复的运动。
屈曲程序从卧位屈曲(治疗技术13)开始,开始运动参数为常规量的一半,每组屈曲运动后一定进行伸展运动,且不要在晨起后4小时以内进行屈曲运动。
腰椎移位7的患者很少出现伸展功能不良,需要时应用伸展治疗程序。
四、预防复发
在复位完成并稳定,功能恢复之后,为了防止复发,需要坚持全范围的伸展每日早晚各1组、全范围的屈曲每晚1组至少6周;需要始终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尤其是坐位姿势,可经常练习“弓背—过度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