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漓 冯连世
作为世界上头号体育强国,美国的竞技体育成就举世公认,美国的科技实力也是世界一流,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是我们渴望了解和学习的。怀着对美国体育科研的好奇心,我们踏上了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六月的美国,气候宜人,可以享受到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习习凉风,也可以体会到洛杉矶热情似火的加州阳光,可以呼吸到巴尔第摩茂密树林里新鲜的空气,也可以嗅到马里兰大学里浓浓的书卷气息。在这样一个如画的季节里,我们有幸作为“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科学训练培训班”的学员,在美国度过了20天的学习生活。虽然学习时间短暂,我们不可能对美国体育科研进行完整而全面的考察,但通过与20余位美国体育科学研究者的交流和学习,还是能够对美国体育科研的发展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试图通过一些表面的现象分析其科研组织形式的合理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科研生产力水平高低。下面将从美国体育科研工作的组织形式和部分研究领域(生理生化训练监控、营养恢复与高原训练等)的研究水平两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在学习美国体育科研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一、独具特色的体育科研工作组织形式
美国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国家,学术思想也是五花八门,如同一位芬兰学者把美国的体育科研形容为“一束松散的柴火棍(relaxed bunch)”,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但是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这束“柴火棍”虽然松散,却还是被捆成了一束,用句中国的谚语来形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其研究领域虽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学科建设却是井然有序,通过课题资金项目管理部门对体育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调控,推动着整个研究体系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美国体育科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细化分工、深化研究
为我们讲课的二十几位学者中有体能教练,有项目教练(游泳),有生物力学教授,有生理学教授,也有心理学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是研究型的学者还是做训练实践工作的教练员,每一位都熟练掌握着一套本行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同时每个人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一个领域内,除了在研究方法上会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之外,研究内容基本上是非常集中的,因此能够研究得比较深入和透彻;再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造就了这样一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出众的“专家”。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随队科研人员由于服务面较广,对研究深度则难以兼顾,本专业研究的积累往往显得厚度不足,很多科研人员逐渐成为了“杂家”。这是由于我们的运动队过去科研底子薄弱,有待提高科学化程度的环节较多,因此知识面较广的科研人员更适合目前各个国家队科研工作中“服务性工作”远远多于“攻关性研究”的科研需求现状。当然,随着运动队科学化训练水平及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水平不断发展提高,将来对科研人员研究工作的深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对研究工作的创造性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科研人员需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务实,善于创新
美国人的务实风格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人务实得近乎“不近人情”,但这种务实作风的最终效果就是他们的所有研究都很“实用”。美国的研究项目资金管理部门审批课题经费的首要标准就是该课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限内是否“有用”?对哪些人群有用?因此“务虚”研究非常少,做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必须有大量调查研究,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则少不了“生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方法,例如加入脑电、脑地形图或神经递质等客观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与研究,而较少纯粹的问卷分析,更少有纯粹的理论分析。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则更不用说,必须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我们在科罗拉多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运动医学研究所、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实验室里看到的绝大部分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及生理心理学研究设备都不是原来我们想象中的最新型的尖端科研设备,设备更新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频繁。美国的科学家们注重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手头的现有设备,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最充分地实现这些设备的价值。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设备都有明显的反复使用的痕迹,例如设备的漆或皮革表面常能见到磨损或划痕,而每位科学家介绍起自己常用的设备时都如数家珍。
参观美国研究机构实验室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美国人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例如,我们在美国体能协会总部看到的可以从慢走到全速冲刺的“全速跑步机”、上半身受伤后仍能进行下肢力量训练的“深蹲/半蹲训练器”、带手感舒适的把柄的“实心球”、形状不规则的“反应速度训练球”等体能训练设备,以及我们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看到的为测定棒球运动员挥棒速度而自制的“挥棒速度测定设备”、为测定提拉杠铃力量和速度而自制的“测力测速架”,还有我们在马里兰大学看到的为测定平衡器官功能而设计的“虚拟空间实验室”,为测定动作力量及动作轨迹设计的“光学力传感器”,甚至还有一位教授自创的学科“神经生物力学”(研究从神经调控到运动控制的系统机制的科学),无不闪烁着创新的智慧。这些创新的思路无不是从运动实践中的需求出发,无不是从更好地提高研究效果出发,无不是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结晶,我们认为,这才是美国的科学研究真正领先于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地方。
(三)广泛交流,开拓思路
美国人热爱交流,为了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他们发明创造了很多方便交流的工具。从电话,到飞机,到互联网,都是美国人的伟大发明创造。美国的研究体制建立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让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得以相互了解,让人们了解到谁在做什么,到哪里可以找到有用的知识,因而各个公立、私立大学,各种研究机构,各种运动俱乐部和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之间的合作富有生机,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一个特色。例如,当我们的一位学员向一位研究“肩关节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的教授问及如何分析体操运动员的肩关节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时候,该教授一方面坦承自己虽然有棒球和网球项目运动员的研究成果,但没有研究过体操运动员,另外一方面告诉我们某个学校的另外一位某某老师是做体操运动员力学特征分析的,我们可以向她咨询。这个事情让我们不禁感叹美国科学家研究领域的分工非常细致,治学非常严谨,不熟悉的领域决不轻易发表意见;另外也显示了他们在沟通和交流方面的顺畅,对本国其他同行的研究情况非常熟悉。正是由于这种没有时空距离的顺畅沟通,使得学者们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研究范围内的新进展,借鉴别人的新思路,开拓自己的思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扎实而务实的学风造就高水平的体育科学研究
在中国,“竞技体育”这个概念是与“群众体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我们中国人谈到竞技体育往往指的是“职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运动”。而在我们访美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听到美国学者反复强调“美国没有竞技体育”,刚开始我们不理解,因为美国是有职业运动员的,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理解了为什么美国人会这样说的原因,一是因为美国没有“举国体制”,职业运动员纯粹是依靠市场经济规则获得训练、比赛和生活费用,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是花“自己挣来的钱”进行体育活动;二是因为美国的体育科学研究非常系统,从对学龄前至中小学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规律研究,到普通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研究,再到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研究,基本没有断档,因此在他们看来,从业余运动员到职业运动员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分,他们只是一个职业发展系统的不同阶段。
而反观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项目都投资于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训练研究,其研究力度远远超过对于普通百姓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体育锻炼研究,人为造成了我们对普通老百姓和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规律认识上的巨大差距。正是由于这种体制上的差异,形成了中美两国体育科学研究不同的发展状况:在对青少年体育、大学生体育、中老年人体育和病、弱人群体育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研究水平远远超过我国,而在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研究方面,我国目前的研究水平即便不能说具有明显优势,也应该可以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某些领域还是领先的。
例如我们在与美国科罗拉多奥林匹克高原训练基地首席运动生理学专家威尔伯博士交流过高原训练研究心得之后,他表示很惊讶我国在高原训练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希望今后能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再如通过与美国著名的运动能力遗传学研究专家、马里兰大学哈格勃格教授的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在运动能力的基因特征研究方面并不逊色于美国,并且某些观念和研究方法还比他们先进。再如通过与几位体能训练学专家和教练员进行训练监控研究的沟通后,我们发现他们在生理生化训练监控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既不系统,也没有创新,但是他们在体能训练和运动技术监控研究领域的水平则远远高于我国,并且有很多创新理论与技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总之,以纯粹的市场调节模式发展职业体育及调控体育研究的投入,使得美国在体育科研方面拥有雄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基础,足以为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也是美国体育科研得以长期、高水平、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简介:
冯连世,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从事运动生物化学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理论与方法、高原(低氧)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中有2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奖; 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04年获国家体育总局第28届奥运会科技突出贡献奖;200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奖一等奖。现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了《摔跤运动科学训练指南》、《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高原训练实用问答》、《优秀运动员训练中的生理生化监控实用指南》等专著。
张漓,北京体育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运动生化专业,研究领域包括训练监控、高原及低氧训练、基因选材等。曾在核心期刊及重要国内外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撰写专著4部。曾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一等奖”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