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损伤的预防原则
(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保护与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
强化士兵的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士兵保护与自我保护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优秀体能训练士官或分队军官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体能训练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它对于积极预防训练损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自我保护意识。包括在进行某训练项目时,对完成动作本身、或场地器材不符合要求所包含的危险性的估计;以及在体育比赛过程中,对对方可能的伤害性动作(如快攻突破上篮时,对方队员可能从身后做“推人”的动作)的预见,即思想上始终应有一根安全意识的“弦”。当然,也不要因怕受伤而不敢拼搏和大胆完成技战术动作。
2、自我保护动作。包含在完成技术动作后等紧接着的自我保护动作(如因前冲力太大落地后的前滚翻),或意外滑倒后的低头、屈肘团身、肩背着地顺势侧滚翻,切忌直臂后撑地。另外,在体育比赛中,抵抗对方伤害性动作的能力,有效地“避开”、“化解”或“扛住”来自对方队员的伤害性行为的技巧,也是自我保护动作的重要内容。
3、保护与帮助。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在器械性训练课中(如卷身上、攀登),对于增强练习者的信心,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单人保护者应站在自己便于发力帮助的器械一侧。双人保护时应分别站在器械的两侧(如单杠的保护)。
(二)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l、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法宝之一。在准备活动中除采用全身性动力练习外,还应特别提倡使用静力性牵张练习。在使用静力性牵张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缓慢牵拉,逐步到位,尤其是对跨关节小肌群、韧带以及曾经受过伤的肌肉韧带,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微牵拉伤或不易察觉的再受伤。第二,大、小肌群和韧带的并重牵拉练习,即不可忽略对围绕容易受伤的关节周的小肌群、韧带的牵拉练习。第三,牵拉应按照先小肌群,后大肌群的原则进行。因为首先对大肌群进行牵拉,由于牵拉的力量和动作幅度较大,可能造成大肌群周的小肌群和韧带的牵拉伤。跨关节牵拉顺序应是:腕、肘、肩;踝、膝、骸。
2、使疲劳、僵硬的肌肉充分放松,内脏系统工作水平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是整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它对于促进人体疲劳的恢复,防止肌肉因僵硬而失去良好的本体感受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整体抗训练伤病的能力
士兵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抵抗训练伤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全面体能素质(如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较好的兵,不仅训练成绩好,而且一般不易受伤;而身体整体条件较差的“单薄”者,更易受到伤病的困扰。也就是说,士兵的整体身体条件是预防训练伤病的物质基础。抓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不但要强化大肌群的力量、耐力训练,而且要抓柔韧、灵敏协调的训练,还要特别注意对跨关节小肌群、韧带的训练(因为损伤往往在小肌肉等薄弱环节发生);不仅要注意生理机能的训练,而且还要注重意志品质的磨练。从而使士兵的整体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合理安排训练负荷量
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切实贯彻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避免训练负荷强度过分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系统,能有效地预防训练伤病的发生。例如,在新兵的入伍体能训练中,跑步和跳跃类的训练内容,就不能过分集中(如1天、l周都进行大强度的这类训练)。这样就势必造成下肢负荷过重,轻者出现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新兵腿”),重者可发展为胫骨的隐性应力性骨折,最后在跑步时,一摔跤就发生胫骨骨折。因此,制定和实施体能训练计划时,一定要讲究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科学搭配练习项目和部位,避免发生训练伤病。
(五)加强医务监督,防止过度训练
加强医务监督既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训练顺利进行的医学保障。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督促和检查士兵的自我监测,使他们养成自测晨脉、书写训练日记的良好习惯。女性士兵还应记录月经的情况。使自我医务监督习惯化和制度化。
2、主持体能训练的士官或分队军官,应注意观察战士在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机能反应。如训练时的动作灵敏性、反应速度,协调性等。一旦发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减运动强度等。另外,每次训练前,还应有意识地检查一下训练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在较为陌生的环境进行训练时,更要高度重视,以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3、部队在每年的开训前,应对官兵进行一次常规医学检查。对指战员的整体身体机能状况,进行评价。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损伤的现场处理
(一)全身性现场检查
首先应注意观察伤员的全身整体情况,不能只注意损伤部位,而忽略其他部位的检查。检查要点包括:(1)受伤者的神志状态,有无昏迷休克。(2)有无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紫绀、异常呼吸等现象。(3)有无颅脑损伤症状,如瞳孔改变、耳鼻道出血、眼结膜瘀血等。(4)有无脊髓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现象等。(5)有无胸腹部损伤、肢体畸形、肿胀、疼痛及功能丧失等。
(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肢体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在体能训练中经常发生,现场处理的目的在于止血、防肿、镇痛以及减轻炎症,以便有利于伤病的进一步治疗和后期恢复。现场急救处理的总体原则为局部制动休息(Res)、冰疗(Ice)压迫包扎(Compress)、以及抬高患肢(Elevation),又称RICE原则。
1、局部制动休息。伤肢制动是急性损伤现场处理的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减轻伤病疼痛和组织出血,防止再次活动而加重损伤程度的重要措施。当受伤时,伤员必然产生一种保护性自我制动的条件反射。此时切忌为了急于诊断和手法治疗的目的,使用挤压、揉捏、转动、牵拉等方法,否则将加剧伤肢疼痛,局部出血和炎症。
分析过去某些伤患部肿胀严重,愈后关节周软组织增生明显的病例,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伤早期的制动处理不当所致。为了加强制动休息的疗效,除患者自我控制使伤肢不动外,还可使用钢丝托板、支撑保护带等。受伤后48小时内应连续执行制动作息的原则,禁止使用转动、牵拉等可能导致重新出血的治疗方法。
2、冷敷。损伤后,立即用凉水冲洗15—20分钟。离开训练场后,需使用冰袋再做半小时的冷敷。伤后48小时内,禁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冲洗(或热敷)患部。有条件者可用氯乙烷雾化降温剂做局部喷涂处理。冷敷旨在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和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促使受伤血管收缩,以产生明显的止痛、减轻伤部出血、“以及阻止液体渗出的作用。同时也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缓解受伤部位的缺氧状况,有利于受伤组织的后期恢复。
3、压迫包扎。又称加压包扎,是伤病现场处理措施中最关键的一步。加压包扎不仅是伤病急性期中减少组织出血,防止伤部组织过度肿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防止在恢复期中,伤患组织内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受伤关节在恢复后明显比对侧健(肢)部肿大的疗法之一。在冰疗后最好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包扎所用的绷带的宽度宽一些,松紧也应适度。
加压包扎的方法主要有:(l)环形包扎:适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细均匀的部位。(2)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 (3)转折型包扎法:用于包扎前、大腿和小腿等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4)“ 8”字形包扎法:用于包扎关节部位。(5)三角巾包扎法:①大悬臂带:用于上肢损伤②小悬臂带: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
在包扎后5分钟,应检查一次伤部远端肢体(或甲床颜色)有无发绀、发麻。发胀的现象。如果不易分辨时,可与对侧健肢进行比较,以便确认无包扎过紧而出现的肢体远端缺血症状。一般在受伤急性期内,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肿胀。因此,伤员自己也应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颜色,如出现皮肤发紫,肢体麻木,疼痛加剧的症状,应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包扎带的松紧度。
4、抬高患肢。适当抬高伤肢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淋巴液回流,促进肿胀的消退。肢体受伤后,由于疼痛保护性反射或软组织本身的伤病,使肌肉收缩对血(淋巴)液回流的推挤(压)功能暂时不能发挥作用,致使大量的血液因重力作用而潴留在受伤部位和四肢远端的静脉中,从而加重了局部出血和肿胀的病理过程。
抬高伤肢的措施,充分利用了血液的重力作用,弥补了肌肉收缩“挤压泵”功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血液回流不畅的因素,促进了潴留于患肢局部和远端肢体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液体回流入血循环的过程,因而具有防止进一步肿胀和消肿的功效。一般而言,伤员下肢受伤后,身体宜取半躺位或坐位,足踝部垫(抬)起的高度应超过大腿部水平;取躺位时,下肢垫高应超过心脏水平。上肢远端受伤后,手腕部应抬高,并超过心脏水平。
(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肢伴有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伤口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软组织损伤。体能训练中最常见的有 檫伤、挫裂伤等。该类损伤的现场处理原则是:有效止血,保护创面和防上感染。
1、止血:一般首先采用间接指压法止血。如手指受伤可用另一侧拇指和食指压住出血手指的两侧动脉。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把身体残部的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暂时止住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用于动脉出血,重要的压迫止血点有以下6个:①颈动脉:耳前一指宽处,用于颈部至顶部出血时。②面动脉:压下颌骨水平校后1/3处,用于口、眼、颌上面部出血。③锁骨下动脉:按压锁骨上窝处,用于上臂上部、肩部出血时。④脏动脉:在上臂的上中1/3交界处,肱二头肌内侧缘处用四指压向肱骨,用于前臂及手部出血时。⑤股动脉:用拇指压大腿前近腹股沟的搏动力上,用于下肢出血时。⑥胫前、后动脉:用于两手指分别按压于内踝及跟骨之间和足背皱纹的中点。
当出血严重,压迫止血方法效果不佳时,则可采用带状物(如橡皮筋、胶布条等)结扎止血法。实施此法时应特别注意结扎的松紧度应以刚好阻断动脉血、流(不出血)为宜。上止血带的时间要注明,一般上肢每20-30分钟必须缓慢解除止血带一次约5分钟;下肢每45-60分钟必须解除止血带一次约5分钟,使伤肢间断恢复血液循环一次;并随时观察结扎止血后肢体远端的状况(参见“加压包扎”)。防止因结扎过紧或止血时间过长,引发神经损伤或远端肢体缺血性坏死。当伤口不再继续出血,创(口)面血液己凝固,可缓慢松弛压脉带,密切观察有无继续出血现象。
体腔或内脏出血较严重,体外不能止血,易造成出血性休克,应及时转送医院处理。
2、保护创面,防止感染。若训练场地离卫生(医务)室不远,原则上不要用任何未经严格消毒的物品覆盖在创面上,应快速到卫生室进行清创处理。若创面上有异物时,禁用嘴吹或一般水冲洗,以防进一步感染。若在野外驻训,卫生员可随里准备一个常规外伤小急救包,以便应急使用。急救包内至少应有:碘酒、酒精各一小瓶;消毒橡胶手套、棉签、棉垫、纱布、胶布;绷带、止血带、三角巾;上肢小夹板一副等。局部消毒操作时应特别注意由创面中心逐步(划圆圈式地)向外周消毒。
(四)骨折与脱位
当发现或怀疑存在骨折和脱位,受伤局部出现明显畸形、剧烈锐痛时,原则上应立即接骨折脱位的病案做现场处理,进行必要的临时固定。切忌在未弄清楚伤病的情况下擅自实施手法复位等治疗。
1、闭合性骨折和脱位。现场处理原则:临时夹板固定、肢体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再伤以及便于转送。固定时应注意:(l)固定夹板必须超过两个以上的关节。(2)光固定骨折上、下部位,再固定上下两关节。(3)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还要注意保暖。
2、开放性骨折或脱位。除止血、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外,也应对患肢进行临时制动与固定。固定时最好按患肢受伤后的自我保护性姿态进行固定,尽量不要移动伤肢,以免加重伤员的疼痛和伤情。
3、脊柱和骨盆骨折。脊柱或骨盆骨折临时固定后,必须用门板或木板等硬板搬运,以防因搬运不当,而导致抢救性第二次受伤的严重后果。搬运时,三人同时用手将伤员平直托放在木板上(一人抬颈背部,一人抬臀部,一人抬下肢),严禁用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搂抱式错误搬运方法。对于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要有专人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随躯干一同移动,睡到木板上后,并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塞在颈的两侧加以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