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值得我们思考~!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汽车车速高低是取决于发动机还是传动机构(即传动轴、车轮等)?
”至于答案,当然是需要整套动力系统协同工作才行,并不能说是取决于某一单独的因素。同样,人体的力量输出也需要肌肉、骨骼、筋膜、神经、体液、脂肪、皮肤等(实际就是整体)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当然,这里会有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的区别。力量输出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最新研究表明,筋膜组织能够独立于肌肉而自主收缩,所以此处特别强调“主要”二字)来自肌肉,这点毋庸置疑。但对人体力量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究竟是不是肌肉,这个问题却值得商榷。这里,我给出一个观点:“人体力量水平实际主要取决于筋膜的情况,而非肌肉!”就好比一辆跑车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整套动力系统的性能,而非单纯取决于油箱的大小和油量的多少。
“筋膜”这个词,近年来在运动圈的关注程度呈几何级数上升趋势。其在形态学上的意义是指弥漫在人体全身的三维性结缔组织网络。关于这方面知识,建议新人可以阅读德国Robert Schleip先生所著《筋膜健身》一书,国内电商网站上能买到翻译版,内容较为通俗,且对喜欢健身的朋友而言有一定实用性。
之后如想进一步在这方面有所深入涉猎,可以依次再去看《运动筋膜学》、《解剖列车》、《人体筋膜系统功能解剖图谱》、《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等书籍,以便让自己获得较为完整的筋膜学知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武医界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也有相关的内容论述,例如早在《达摩洗髓易筋经》中就已经有了“膜论”。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那些知识后续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几乎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甚至于在循证医学昌明的西方,筋膜学的知识仍然近乎是隐藏在主流医学界认知的“盲点”之中。直到近些年得益于IT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才让这一古老的知识体系重新开始“走向舞台的正中央”。 回到正题。按照目前主流的肌动力学说观点,人体关节活动的大致过程是: 运动中枢释放神经冲动,经相应的支配神经传导至目的肌肉。 通过电化学作用,在肌肉上产生动作电位,引发钙、钠、钾等离子交换活动,促使ATP断开高能磷酸键生成ADP,同时释放能量,并引起肌丝滑行相对运动。 肌丝滑行的能量经肌腱、韧带等传导到骨骼,进而引起关节转动。 【注:熟悉控制理论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以上说法是典型的开环控制模型,自然界中绝少存在,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
至于所谓“肌力耗竭”(俗称“脱力”)现象,目前主流界认为是乳酸代谢和ATP耗竭等原因引起。虽然也有神经抑制学说的存在,但相关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在一些复杂的运动项目中,多方面影响人体力量素质的因素会混杂在一起,要想得到确切的研究结论着实不易。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基本人人能做的简单动作来进行实验验证——慢速提腿。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按下图中姿势进行慢速提腿的话,所能提举的高度应该与图中女兵正步姿态的程度差不多,然后便无法再继续升高。但放下腿后即便没有丝毫休息,应该也能继续重复做慢速提腿的动作,这便说明阻碍提腿动作继续执行的原因并不是所谓“肌能量耗竭”。
其次,即便是不经常运动成年人,一般也能完成公园老人常做的约90度角的压腿。这说明阻碍慢速提腿动作的原因,也并不是柔韧性的关系。 于是,可能的原因便指向了神经抑制。根据以往的研究,认为在肌腱部位存在较多的本体感受器,当力学刺激达到能够触发其工作的程度后,这些感受器便能向中枢(可能还有其他)反馈神经信号,进而引发中枢对肌肉收缩工作的抑制。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除了在肌腱之外,人体筋膜组织上也广泛分布着各类本体感受器。这意味着当筋膜上的张力过高时,便会引发肌肉的神经抑制现象,使得运动能力受到限制。打比方来说,这个带有自我保护性质的机制使得人体有点类似于是传动带上安装了张力传感器的动力设备,当传感器检测到张力过大时,便会向CPU反馈报警信号,然后电动机便降低了转速乃至停止。而如果因为某种缘故使得“传感器”被关闭了,那么电动机便会一直加速运转直至传动带被损坏。
这一点上,臭名昭著的“天使之尘 PCP”对人体力量的影响和伤害结果,是一个很好的负面例证。 再举一个关于李小龙的例子。在其经典作品《精武门》中有一个情节,李扮演的陈真徒手将乘坐黄包车的汉奸以一个不可思议的姿势抬举了起来。如果根据刚体力学力矩平衡的方法来推测,李小龙的双臂需要承受600KG左右的重量,接近8-10个普通亚洲成年男子的体重。有人认为这是电影特技,但这个解释从电影的情节设定来看不怎么合理,反而更像是李小龙为了炫耀自己惊人的力量而刻意要求拍摄了这个镜头,所以情节过渡就显得有些生硬。再从现有的影像资料来看,李小龙的身材属于典型的亚洲型“精瘦”,与施瓦星格的美式Super Muscle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李小龙的身材并不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肌肉大力士”形象。 点击查看原图 那么,李小龙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答案指向了筋膜。观看李小龙的照片能够发现,他全身上下好像都紧裹着一层致密的橡胶紧身衣,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这正是筋膜层异常发达的表现。
并且这种类型的身材并非个例,而是可以在很多优秀的武术家身上见到,尤其是东方武术家(如甄子丹、东尼嘉等)。以及中华自然门的重要武术代表人物——万籁声,从其老年照片来看,肌肉和脂肪等统统都明显退化了,但是发达的筋膜组织轮廓却因此更加凸显了出来。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本文最后我们不禁要问,以举重运动员为典型代表的对于力量型身材的理解,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训练策略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不是运动学的科研专家,也不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运动教练,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评判权。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大自然母亲告诉人类, 蚂蚁这位能够轻易举起自身数百倍重量的大力士,肢节是多么的纤细,却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奥运举重冠军。
“力量取决于肌肉or筋膜?”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汽车车速高低是取决于发动机还是传动机构(即传动轴、车轮等)?”至于答案,当然是需要整套动力系统协同工作才行,并不能说是取决于某一单独的因素。同样,人体的力量输出也需要肌肉、骨骼、筋膜、神经、体液、脂肪、皮肤等(实际就是整体)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当然,这里会有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的区别。力量输出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最新研究表明,筋膜组织能够独立于肌肉而自主收缩,所以此处特别强调“主要”二字)来自肌肉,这点毋庸置疑。但对人体力量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究竟是不是肌肉,这个问题却值得商榷。这里,我给出一个观点:“人体力量水平实际主要取决于筋膜的情况,而非肌肉!”就好比一辆跑车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整套动力系统的性能,而非单纯取决于油箱的大小和油量的多少。
“筋膜”这个词,近年来在运动圈的关注程度呈几何级数上升趋势。其在形态学上的意义是指弥漫在人体全身的三维性结缔组织网络。关于这方面知识,建议新人可以阅读德国Robert Schleip先生所著《筋膜健身》一书,国内电商网站上能买到翻译版,内容较为通俗,且对喜欢健身的朋友而言有一定实用性。之后如想进一步在这方面有所深入涉猎,可以依次再去看《运动筋膜学》、《解剖列车》、《人体筋膜系统功能解剖图谱》、《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等书籍,以便让自己获得较为完整的筋膜学知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武医界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也有相关的内容论述,例如早在《达摩洗髓易筋经》中就已经有了“膜论”。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那些知识后续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几乎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甚至于在循证医学昌明的西方,筋膜学的知识仍然近乎是隐藏在主流医学界认知的“盲点”之中。直到近些年得益于IT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才让这一古老的知识体系重新开始“走向舞台的正中央”。
回到正题。按照目前主流的肌动力学说观点,人体关节活动的大致过程是:
【注:熟悉控制理论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以上说法是典型的开环控制模型,自然界中绝少存在,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
至于所谓“肌力耗竭”(俗称“脱力”)现象,目前主流界认为是乳酸代谢和ATP耗竭等原因引起。虽然也有神经抑制学说的存在,但相关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在一些复杂的运动项目中,多方面影响人体力量素质的因素会混杂在一起,要想得到确切的研究结论着实不易。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基本人人能做的简单动作来进行实验验证——慢速提腿。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按下图中姿势进行慢速提腿的话,所能提举的高度应该与图中女兵正步姿态的程度差不多,然后便无法再继续升高。但放下腿后即便没有丝毫休息,应该也能继续重复做慢速提腿的动作,这便说明阻碍提腿动作继续执行的原因并不是所谓“肌能量耗竭”。
其次,即便是不经常运动成年人,一般也能完成公园老人常做的约90度角的压腿。这说明阻碍慢速提腿动作的原因,也并不是柔韧性的关系。
于是,可能的原因便指向了神经抑制。根据以往的研究,认为在肌腱部位存在较多的本体感受器,当力学刺激达到能够触发其工作的程度后,这些感受器便能向中枢(可能还有其他)反馈神经信号,进而引发中枢对肌肉收缩工作的抑制。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除了在肌腱之外,人体筋膜组织上也广泛分布着各类本体感受器。这意味着当筋膜上的张力过高时,便会引发肌肉的神经抑制现象,使得运动能力受到限制。打比方来说,这个带有自我保护性质的机制使得人体有点类似于是传动带上安装了张力传感器的动力设备,当传感器检测到张力过大时,便会向CPU反馈报警信号,然后电动机便降低了转速乃至停止。而如果因为某种缘故使得“传感器”被关闭了,那么电动机便会一直加速运转直至传动带被损坏。这一点上,臭名昭著的“天使之尘 PCP”对人体力量的影响和伤害结果,是一个很好的负面例证。
再举一个关于李小龙的例子。在其经典作品《精武门》中有一个情节,李扮演的陈真徒手将乘坐黄包车的汉奸以一个不可思议的姿势抬举了起来。如果根据刚体力学力矩平衡的方法来推测,李小龙的双臂需要承受600KG左右的重量,接近8-10个普通亚洲成年男子的体重。有人认为这是电影特技,但这个解释从电影的情节设定来看不怎么合理,反而更像是李小龙为了炫耀自己惊人的力量而刻意要求拍摄了这个镜头,所以情节过渡就显得有些生硬。再从现有的影像资料来看,李小龙的身材属于典型的亚洲型“精瘦”,与施瓦星格的美式Super Muscle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李小龙的身材并不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肌肉大力士”形象。
那么,李小龙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答案指向了筋膜。观看李小龙的照片能够发现,他全身上下好像都紧裹着一层致密的橡胶紧身衣,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这正是筋膜层异常发达的表现。并且这种类型的身材并非个例,而是可以在很多优秀的武术家身上见到,尤其是东方武术家(如甄子丹、东尼嘉等)。以及中华自然门的重要武术代表人物——万籁声,从其老年照片来看,肌肉和脂肪等统统都明显退化了,但是发达的筋膜组织轮廓却因此更加凸显了出来。
本文最后我们不禁要问,以举重运动员为典型代表的对于力量型身材的理解,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训练策略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不是运动学的科研专家,也不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运动教练,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评判权。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大自然母亲告诉人类, 蚂蚁这位能够轻易举起自身数百倍重量的大力士,肢节是多么的纤细,却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奥运举重冠军。
《运动科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