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健身人士,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一个礼拜去几次健身房?”
我曾经很认真的权衡过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才不会让对方觉得我没有social life,把我归于四肢发达脑回路简单一类;但同时又不能让提问者认为我一周七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并那么热爱健身。
所以,通常我的答案是:“也没有每天都去啦,一个礼拜四五次吧。”
然后我得到的反应基本就是:“哇,那还不是每天都去!”
言下之意就是“你看看你看看,坚持健身的代价奏是没有social life”。
虽然我认为没有social life并非什么坏事,但是提问者大部分都是半熟不熟的同事,给人这一印象未免显得我很有距离感让人难以接近。
于是呢,后来我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变成了:“我最多连续两天不去健身房。”
这一回答简直了,可以让对方的反应慢上至少两秒钟,似乎在计算到底我一周去几天健身房,但好像又不是能很快算出来一个肯定的答案,于是乎干脆就放弃,自动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
百试不爽。
(建议大家有什么特别不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在答案中夹塞一个很奇怪的算术题,基本会让提问者知难而退。)
言归正传,这道奇怪的算术题是否有解?
正确的答案是,我训练的频率是三天一个小周期,然后休息一天。举个例子,如果礼拜三下午五点我训练完毕,结束第一个小周期,那么下一个小周期开始的时间不会晚过礼拜五下午五点。两个周期之间不会超过48小时,也就是“我最多连续两天不去健身房”。
可能会有人觉得作,何必呢,连续去个五天,周末两天休息不好吗?或者干脆隔天去一次,或者四天一个小周期,又有什么问题?
没有问题。但是呢,训练模式这个东西因各人基础、身体条件,训练目标而异,我选择三天作为一个周期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为了更好的恢复和休息。
大家都知道阻力训练会刺激肌肉,之后肌肉会进行自我修复。这个修复时间,大概是48小时-72小时。所以如果你希望同一部分肌肉在两次训练之间得到足够的修复和休息,中间最好隔开72小时,也就是三天。
比如我通常在训练后的第20个小时开始体会到延时性肌肉酸痛(简称DOMS),而在大概训练后50多个小时的时候,酸痛感开始消失。
第二,虽然阻力训练的方式和动作繁多,但是本质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推,拉,以及下蹲和站立。三大类动作牵涉的肌群不同,所以将三大类动作分三天进行,可以更好的集中训练某一部分肌肉,而让另外两部分肌群得到休息。
第三,回答这位同学的提问,四天到底行不行?五天呢?
其实四天五天都可以,不少专业选手准备比赛时,就是把训练分成五天一个小周期,把肌群拆得更细,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营养和休息,否则连续五天的负重训练,身体恢复不一定能跟上。
最后,其实排除运动学的理论之外,选择三天作为训练小周期还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健身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真正开始全身心投入的时候,它会融入到你每天饮食,作息,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改变你的体形,慢慢影响你的生活态度,最后甚至重新塑造你的性格。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健身这件事,对你而言到底有多“必须”呢?
对我而言,健身就像洗头发一样。作为一个爱干净的人,一年四季,我最多容忍连续两天不洗头发,否则就会全身不自在。
所以,“我最多连续两天不去健身房。”
各位正在努力打造更好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又可以忍受多久不洗头(不去健身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