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健身的队伍,现在有很多网文编辑迎合且利用了大家对于美好体型的向往,开始兜售各种伪科学。这些网文的小编辑很可能自己都不健身,甚至连健身卡都不一定有,他们所做的只是以讹传讹,用最吸引眼球的那几个字眼做标题党,吸引希望减脂成功的读者。
这些网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宣传一些快速极端的减肥减重的方法,让大家误以为,减脂减肥有捷径可寻,而只要跟着做,瘦下来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丝毫不用费任何功夫,也没有那么辛苦。
这种宣扬走捷径减脂的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就好像基金经理指着小道消息操盘。如果增肌减脂这种事情有捷径可以走,本教练为何还用考私教牌照?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网上都有哪些颇为流行的伪科学在误导大家。
1. 脂肪需要运动才会消耗
这个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伪科学之一了。事实上,当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同时给身体供能的,而其中脂肪的贡献度超过85%,而碳水化合物只有15%。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脂肪供能比例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体使用糖原(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产物)供能所需要的氧量小于使用脂肪酸(脂肪的代谢产物),而运动强度越强,意味着氧气相对来说越稀缺,这时身体会自动倾向于提高糖原供能的比例。
“如果休息时消耗脂肪的比例更高,那为什么还要运动呢?”
好问题。答案是:因为减脂需要的不是脂肪供能比例更高,而是整体燃烧脂肪的量更大。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之前做了一项实验,让两组人员分别进行30分钟的低强度和高强度的运动,结果证明低强度的那组,脂肪供能比例较高;高强度的那组,虽然脂肪供能比例较低,但是整体燃烧脂肪的热量却超过低强度组。所以运动强度越大,消耗脂肪量越多。
2. 局部减脂
局部减脂在社交媒体上也是一个很火的流派。该流派强调的是,只要你做了局部的某个动作或者某个训练,就可以减掉某个特定部位的脂肪。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XX虐腹动作,XX天打造腹肌(或减掉肚腩)”,“XX个动作瘦小腿”之类。
这种伪科学的群众基础如此之深,以至于某些网红都开始晒自己7天、10天如何瘦手臂,或是如何改善腿型之类的帖子。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帖子的浏览量,留言都非常之多,人气也是最旺的。
壮教练在此要非常认真地跟大家强调一个事实:增肌可以局部增,但是减脂从来都没有局部减这种操作。减少脂肪比例,必须要有热量差,这个是黄金定律。做腹部腿部等局部训练,只会收紧相应部位的肌肉,并不会影响那个部位的脂肪层。
建议大家不要再轻信某些“学会这几个动作,练小腿就可以瘦小腿,练手臂就可以瘦手臂”的网红文章,要从基本的饮食调节做起。
3. XX日减肥法
这个流派的典型说法就是“7天瘦10斤”,号称在短期之内,通过某种方法,可以“成功瘦身不反弹”,如果同学们有认真在听壮教练讲课,你们应该了解正常的减脂速度应该是每个星期减少1磅到2磅(0.9到1.8斤)左右的脂肪。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个礼拜瘦10斤不正常啊?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假设某人一个礼拜之内减少了10斤(11磅)的脂肪,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礼拜这位同学的热量赤字是38,500大卡(11磅脂肪 x 3,500大卡),表示每天的热量赤字是5,500大卡,而实际上很多人一天的基本代谢都不到2,000大卡。要制造5,500大卡的热量赤字,这位同学只有两个选择:
显然,以上两项的难度都很大。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说,“可是真的有人做到啊,网上那谁谁谁的帖子说自己一个礼拜瘦了10斤呢”。
大家仔细审题,壮教练说的是一个礼拜减10斤脂肪是几乎不可能的,没有说一个礼拜减少10斤体重是不可能的,“那谁谁谁”的10斤体重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脂肪,甚至还有肌肉量,剩下的全部都是水分。
而脱水对于人体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大家知道人体有50%到70%都是水分,当体内水分减少10%的时候就会出现人体功能紊乱,而当水分减少超过20%的时候就有生命危险。所以我一直建议各位认真在减脂的同学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多喝水。
4. 神化HIIT
随着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兴起,很多网文也开始拿这个做文章,因为潮啊。其实这种训练方式本身是好的,它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大家消耗热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于是不少网红文章就开始利用这一点,大肆宣传HIIT“每天X分钟,一个月甩肉20斤”。
哎。。。在这壮教练就不跟大家探讨“一个月甩肉20斤”这种表述有多外行了。就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HIIT的一个基本要求:心跳率。
做HIIT的时候,训练者每分钟心跳须达到最大心跳率的80%,否则效果就大打折扣。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30岁的男性,休息心跳大概是每分钟70下,最大心跳率大概是190。也就是说,这位男性在做HIIT的时候,他的心跳必须要达到每分钟152下(190 x 80%)左右,才能获得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效果。
下次大家在玩HIIT的时候可以自测一下,心跳到底有没有上150,我估计大多数人都只在120到140之间,甚至有的连120都不上。大家不要小瞧这十几二十下的心跳区别,这其中的差别就是“好累哦”,还是“接近呼吸困难”。
最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练,我要提醒一下大家,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强度实在是太高,不是所有人群都适用。如果你本身的体脂比已经超过30%,或者膝盖曾经受伤、心脏有问题、存在高血压等症状,我建议你们最好咨询一下医生再开始这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