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壮教练在研究一些健美大师的健身历程,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大师一句话,胜举十年铁。健身在学会体力运动之前,更需要脑力方面的理论高度,这话真不是忽悠,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化繁为简
四届奥林匹亚先生得主Jay Cutler,身形非常之庞大,他在33岁的时候,第一次获得了奥林匹亚先生的称号。
这个称号不是白搭的,Jay的肌肉量完全超出了常人的范围。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身型,身高1米78,胸围达到了1米5。即使在今年,45岁的Jay,依然保持着类似一座山丘的伟岸身形,走在健身房里就像一辆移动的坦克。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的体型和发型长年不变,识别度非常之高,再说,脸可以挡,但是肌肉是挡不住的。“你很难看到一个金发白人有这么大的肌肉量”,所以墨镜帽子之类明星常用来挡脸的东西,对他来说完全没用,每次出街都会被粉丝发现。
Jay本人年轻时,因为比较内向,喜欢独自健身。他说自己第一次进健身房,完全不知道那些器械是用来干嘛的,见到隔壁的大只佬做哑铃弯举,那就跟着做。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他入门的时候资讯匮乏,而现在的训练者很幸运,有了互联网,各种训练有关的资讯和知识满天飞。不过,他也经常强调,正因为如此,现在的训练者有时候容易将事情复杂化。“Tend to make things complicated.”
他认为所有以增肌为目标的负重训练,重点都在于“contraction”,也就是肌肉收缩,以及将更多的血液和营养泵到目标肌群里。
很多人,包括壮教练自己,入门阶段都认为“举铁”,顾名思义就是要“举”起来,从外表来看就是需要让重量(铁饼也好哑铃也罢)发生位移。
位移知道吧,初中物理常识,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
不过其实肌肉训练是否到位,跟“举”这个动作无关,最核心的部分是在“收缩”。大家注意这两个词强调的动作是不同的,“举”强调的是施加在负重上的“外力”,而“收缩”强调的是肌肉本身发出的“内力”。虽然从外观看,训练时运动轨迹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将哑铃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但是发力的部位和最终肌肉受刺激的程度,则是天差地别。
这就是理论高度。难怪Jay大哥可以在健身房里开坦克。
心理暗示
我发现但凡肌肉发达的健身大师,不仅仅对自己的生理状况非常之了解,在心理方面也各有各的技巧。
Jeremy Buendia,另一位奥林匹亚健体冠军,曾经分享过:当你进健身房之前,你需要在脑中虚拟出肌肉受到刺激收缩发力的画面,甚至肌肉生长的画面,以及脑海中的理想身型,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到目标肌群上,而不会用错力。
阿诺也是发挥心理暗示的好手。他的上臂维度巅峰时期是55厘米(正常男性大概是30厘米上下),他曾经表示自己练手臂的时候,就会在脑子里想象二头肌收缩起来,又大又高,像是一座小山丘。
感觉上去有点意淫?
其实这强调的就是壮教练之前提到过的Mind-Muscle Connection,心理要和训练中的肌肉建立连接,本质上就是提高肌肉感知度。有些初学者的做法,就是直接看着那块肌肉做训练。当然这个方法练个胸尚且可以,练背就比较困难。所以有不少提升肌肉感知度的偏方,比如涂万金油(BTW,不要随便试。。。)。
自我说服
健身有很多鸡血,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You body can stand almost anything. It is your mind that you have to convince.” 你的身体几乎可以承受任何挑战,你需要说服的,只是你的大脑。
这句话特别适合练腿日服用,训练前,中,反复默念。尤其是杠铃深蹲到底部感觉就要垮掉,站不起来的时候,默念一遍,不信你回头试试。
看着很鸡血,其实这句话是有理论依据的:大部分人在独自训练的时候,很难做到力竭(力竭:做了N个之后,体力完全透支,根本做不了第N+1个的状态),很多时候你觉得做不动,真的是你“觉得”做不动而已,思想已经开始提前放弃了,但你的身体还有体力和潜力继续坚持。
有些训练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先来几个正式组,让肌肉感觉酸痛难忍,就要放弃的时候,再来三下;如果你的意志力足够坚强,就借着酸痛感再来三组。健身房里你的肌肉越疲劳,恢复的时候肌肉生长效果就越好。
以上几个小技巧,大家下次进健身房的时候可以试验一下,多揣摩,有效果的话不妨来和壮教练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