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何翔宇。请多多指教。
92年,男,北京人,健身爱好者。嗯,就这样吧。
话不多说先看图,有图有真相!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历程和健身之路:
17岁接触健身,18岁(2010年)正式系统训练。
2010至2013年,历时3年,体重47KG-体重86KG。
那么至于我为何会走上健身的“不归路”是这样的:
接触健身一年后,对健身甚至竞技健美并不了解的我。在同学的“捧杀”下,有些自我膨胀。于是便信心满满的第一次(09年)参加健美比赛,还叫了许多朋友去看。(额……说到这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然而确未能进入决赛。现实啪啪地扇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由于我比较好面子,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并决心下次一定要拿到奖牌。
这是我第一次参赛的照片,因为在场上的时间太短,所以能找到这些已经不容易了,哈哈。
第二年,由于校址迁移。我来到了一家老牌国营健身房,幸运的是这里隐藏了很多民间高手和早时的全国冠军。起初我只是自己瞎练一气。所以走了很多弯路。经过和他们的聊天。后来才知“备赛”这一说法。那以后我便开始学习备赛知识及原理。并学习科学、正确的训练方法。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不断尝试、用心体会。并试着调整、改变,寻找适合我的训练及备赛方法。(下图为减脂前后对比)
这两年我的进步很大,就我本身而言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于是我又报名了该赛事。对于上次而言这次的报名多了些严谨、多了些思考。结果也是令我开心。所有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2012年包揽该赛事所有冠军(健美、健身先生)以及全场冠军。同样2013年也在该赛事包揽所有冠军。这也算对我大学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下图为大学生比赛图)
也正因如此,让我深深痴迷于健身、健美甚至是竞技健美。我喜欢展示自我,更喜欢站上领奖台那种感觉。
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正当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早期的自毁式训练,造成的大量运动损伤都渐渐开始发作,右膝半月板功能性损伤及左肩锁韧带断裂,使我不得不被迫终止所有训练。
我一直不能从现实中跳出来,医生给我判了半个死刑,那一阵情绪一直低迷,那以后的两年就再没有踏入健身房。熬夜、一天一顿饭……体重也掉到了60公斤出头……
下图是从未健身到巅峰,再到“泯然众人”的过程。
或许心里还一直藏着我的冠军梦,每当别人提起健身,或是走过健身房的时候,心里都有一股莫名的激动。看着自己越来越小的肌肉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你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膝盖的疼痛有所减小,终于忍不住,决定再试一把。就算不能再比赛,也要把健身捡起来。在2015年中,我再次走进了健身房,开始恢复体力,并试探性的恢复系统训练。
(下图为15年恢复训练7个月)
随着对健身健美认识、学习的深入,
针对现在的身体状况,这次在训练方
式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进。
在备赛过程中,对脂肪控制有了新的见解。同时训练方法更加细致,全面。
到15年年底已恢复训练半年,恢复的效果还算满意,于是参赛的想法又在我心中萌生(天生有点儿轴,不见棺材不死心)。于是开始着手准备比赛。
由于停训时间过长,短时间内很难拿出满意的竞技状态,所以这次我决定全力备赛(这个全力的意思就是全力。嗯,全力)。
赛前状态对我而言已经算是可以,甚至较之前肌肉形态和肌肉质量均有所提高。健美梦冠军梦再次复燃!最后有幸在这个阶段的三省赛、省赛、及商业赛比赛中,有幸获得冠、亚军。
这个领域,知识与技术是无尽的,只有多学、多问、多交流、多思考,并在实践中充分体会才能真正获得提高。
以下是近期状态:
下面就本次短期恢复训练及备赛方法做简要说明:
恢复训练期间:
首先以恢复体能、心肺功能为主。使身体处于适合训练的运动状态。
第二,熟习训练动作、训练稳定性。恢复、适应、提高关节、肌肉承重能力。提高神经、肌肉调配能力。
第三,试探性的提高训练重量,增加肌肉围度,与提高肌肉质量。
第四,以先门面、后细节的思路。在大肌肉群得到提高后,再增加训练细节肌肉以及小肌肉群。
本次备赛共计14周。
我把此次备赛过程简单分为四部分:适应期,慢速期,快速期,调整期。
适应期:第1-2周,调整饮食结构,及训练模式。两次力量训练。
慢速期:第3-8周,中等碳水摄入,两次力量训练,一次中等强度有氧。
快速期:9-12周,低碳水摄入,两次力量训练,一次高强度有氧或两次中等强度有氧。
调整期:13、14周,根据身体状态调整饮食结构。两次中小强度力量训练,造型训练。停止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