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力竭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之前讲过很多次,也一直在做误区的释疑,但耐不住一直有新的粉丝开始关注,加上一直有错误的观念还在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我今天还是要非常不留情面的去剖析力竭这个话题: 事实上,力竭并不真的具备任何超然的价值,如果觉得在训练中追求力竭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那还不如停下来多做几次动作。
健美爱好者们总是把“力竭”这个词挂在嘴边,我也很多次去解释了到底什么才叫做力竭,但事实是这个词的含义可能没人能真正的解释清楚。
一般力竭指的是连续做某一动作直至生理上无法(按照标准动作)再完成下一次动作。
因为当按照我们上面所说的最官方标准去解释的话,那么就会有一些问题很难解答:
比如说你可能会强调没法再多做一次,那就算力竭。
那么假设深蹲的时候站在那里休息10秒,再去做一次那样算不算已经力竭了?或者说做弯举的时候握着哑铃停2秒再做一次动作,这样算力竭的话那我做完一次再休息5秒还能再完成一次该怎么算?如果不能算的话那么训练中每一下动作到底要多连贯完成才能算是非力竭进行的?
比如说还有,什么样才能算是标准动作,比如卧推的时候,如果我杠铃有点歪歪扭扭的上去这样能算标准动作吗?比如我在做前10次的时候下肢没有参与,最后两次挺髋去发力做了两次,这样做前10次的时候能算没有力竭吗?比如我做弯举的时候一开始完全不摇晃躯干,但做了几次开始摇着去做动作那么是不是也已经到力竭了呢?
你会发现,不单力竭的标准很难定义,你也很难找到在训练中特意去强调它的理由。
严格来说,力竭根本就不像是我们说的次数,组数,重量这样那么严谨,是训练中真的存在用得到的科学,而更多的只是一种自以为,而这种自以为实践到训练中就会出现很多糟糕却又觉得特别有效神奇的训练习惯。
2
一般传统来说,帮助我们实现常规定义下力竭的方式有四种:一种是找人助力,第二种是自己硬撑着去做,做到动作崩坏被压或者放下重量,还有一种是做更小幅度的动作,最后则是采用借力的方式,而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手段能帮助你实现超力竭,比如使用更轻的重量做降低组,换一个训练相似肌群的不同动作来做超级组等等。
而事实上,以上这些所有的手段,其实都只是为了实现同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给我们的目标肌肉带来更多的疲劳累积,而不管是通过怎么做来实现,最终的效果其实都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差别,你也根本不是一定要去追求狭义上的力竭。
比如很多训练者会让人来助力完成训练并认为这样才是实现力竭,很多人都知道我非常不喜欢训练者找人帮忙来做借力动作,因为你明明可以采用换一个动作或者减轻重量的方式,去更为可控,安全且有效的去完成相似的疲劳度累积,却一定要执着于我就是要用这个重量在这一组的动作中持续的去完成你自己根本完成不了的次数,这完全就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你自己想想这样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所在吗?
你的身体只会记住你为了追求狭义的力竭而出现的糟糕动作模式,但是它不会因为你实现了这个莫须有的力竭而打开什么神奇的增肌开关。如果觉得多做那么几次有那么重要的话,你完全可以试着多去做一组,或者再不济放下重量休息15-30秒再多做几次,反而实现了更大的一个训练量跟疲劳累积,那么在能恢复的情况下也就是更多的进步。
不是说力竭没价值,一样的你多努力一下可以让自己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对于健身也很重要,而且这一下 一样能给你制造疲劳,节省一丁点训练时间,同时这也能帮助你知道自己这一组的训练是否比上一次训练获得进步,也会是判断自己在做某一个重量时能拿出什么样的表现必须要采取的方式,但是,如果你为了追求一个虚妄的力竭而去扭曲着代偿做动作,或者说找人夸张的借力去进行训练,或者觉得不力竭训练就没法有效,那你真的想练好也就只能期待上天给了你一个好天赋了。
新款上架可能是你能找到最具性价比跟品质的强力助力带,有效提升训练质量告别握力制约,纯牛皮制作耐用程度爆表,原创品牌设计爆炸炫酷,看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