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动器械、VR实景体验、智能教练、视觉捕捉技术纠错……这些智能化元素,给健身行业带来的到底是抓眼球的噱头,还是新的想象空间?
眼下,智能化、24小时无人自助、小型化、按次付费的健身行业升级之路,正在拉开大幕。主推模式创新的健身类产品近年来深受资本青睐。乐刻、超级猩猩分别完成了C轮3亿元融资、B轮5000万元融资,觅跑成立三个月融资三轮共计1亿元,公园盒子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而完成了A轮3500万元融资的光猪圈健身、A轮数千万融资的Liking健身等主打智能,力图以智能化软硬件将健身房模式变得更轻盈。诸多智能健身产品上线,提升了体验与运营效率,却也出现同质化等问题。智能健身房的前途如何?未来传统教练是否会失业?
智能设施纷纷入局健身行业
智能化与互联网化的健身房与智能软硬件是切入运动健身市场的第一波势力,它们凭借全新的健身体验收割了不少注意。国内第一家主打智能健身房概念的是光猪圈健身,在健身过程中,用户几乎不需人员引导,用一个智能手环+一部手机即可实现整套健身流程。
人脸识别成功后,健身房配备的智能手环随即启动,用手环感应打开储物柜,自主储物;用手环靠近跑步机,开始运动;用手环启动智能淋浴……智能手环成为了开启健身各环节的钥匙,手机则是数据记录与对比的终端:使用智能体测仪的体测报告、运动中的距离、时长、卡路里等数据都会实时上传APP。不论是服务内容还是呈现形式都实现了智能化。
以社区为中心的公园盒子配备的是智能教练和对战单车。智能教练是一款智能软件,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健身者动作正确与否,并给出实时指导;而情境类游戏单车可以用来对战,增加了健身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健身类APP推出的VR体验也丰富了这一赛道。Keep的“运动地图”将运动路线投射到实景里,任意一条路线都可以呈现实景效果,为健身者提供了精准记录与实时指导。如果说智能健身房是对健身赛道面的切入,那么单个的智能硬件设备意味着智能健身几乎到了武装到牙齿的地步。
智能健身领域虽非百舸争流,但赛道也堪称拥挤,谁能领先一步冲出重围,谁又将被潮水拍在沙滩上?
尚难撼动专业私教地位
教练,是传统健身模式下重要的角色与环节,而很多智能健身房的赢利点,其实就建立在“消灭”教练上。
但新模式下的健身房,能否撼动教练的地位?
传统健身行业有一种说法:私教不是技术人员,而是销售人员。因为健身教练身上肩负售课业绩,很容易让他在专业之外的销售上用力过猛,本末倒置。智能教练的出现有助于改善推销卖课的不合理私教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部分专业水平有限的教练。
但对于数量不多却占据健身行业主要地位的重度健身用户来说,优质的教练资源依然抢手。“健身行业是一个强线下体验的行业,教练可能永远都无法被替代。私人教练最重要的是陪伴、鼓励以及安全保护功能而非动作矫正。”
具有多年私教从业经验的同样坚持教练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产后妈妈做盆底肌收缩,收缩了几度,腹质肌分离了几度,应该怎么矫正,怎么呼吸,都有标准,这些远远不是智能化目前所能达到的。”
教练和私课既是用户需要的重点服务,也是健身行业的关键盈利点,而要达到健身效果,专业的教练必不可少。可以预见,不论未来智能健身房如何发展,专业的教练恐怕都不会被淘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