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健身房虽然有大小之分,但也算的上是一个机构,每天的开销综合起来也不少,但从多数健身房里的情况来看,常去训练的就那几个人。常在健身房里待就能发现,基本上都是熟面孔,新面孔倒是也有,只能说很少。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看似基本上没有营收的一家健身房是怎样正常经营起来的呢?以笔者混迹健身房多年的经验来告诉你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你没看到那些正常营业健身房背后都有一大群办了卡之后就“杳无音信”的人。
这群办了健身卡不去训练的人大概占整个健身房会员总和的百分之六十,甚至还要更多,如此看来谁还觉得健身房是“做公益”的?从几个细节上就可以分析出来,那些办了健身卡就没有去训练的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办了健身卡,又是因为什么才没去训练。
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接到过几张健身房发过的“活动”传单,现在的健身房推广力度之大,营销策略之丰富可以说是日趋成熟。首先健身是一件好事,每个人也都有通过健身变优秀的欲望,所以就出现了这一大批冲动消费的人,他们基本上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趁“优惠”办了卡,更甚者还花额外的钱买了私教课程。
然而事实上是他们把健身看的过于简单,他们办了健身卡,就好像打开了健身房的一扇窗,从里面看到的东西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还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健身可并不只是去随便练练,玩几下铁就能长出肌肉 身材变好的,那得通过长期有规律有强度的训练以及控制饮食作息等等,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那么这一群对健身房有过“奉献”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他们大多还是按部就班的恢复了之前的生活节奏,该胖的还胖,改瘦的还瘦着,并开始有些后悔办健身卡。不过也有例外,笔者有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一时冲动办了健身卡,还在一个身材很好的女教练的推荐下买了几节课程,结果就去了两次,但他并不后悔,原因是那个女教练成为了他第n任女朋友。他就很懂得变通,如果健身训练不能给他创造实际的意义,他就把健身房转化成为一个社交场所,为他谋其他的价值,但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点。
这群有“奉献精神”的人大多都是上班族,受教育程度一般也是中等偏上的,当下有稳定的工作,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想要变得更优秀的心,所以他才会去办健身卡,一个自暴自弃的人,根本想都不用想,呼啦圈他都不会去买。然而现在工作压力大,下班以后虽然有心去健身,但是也没力气没精神了,剩余的那点自由时间不如去休息一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