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超过30㎞后,就很难继续维持原本的跑速」,马拉松跑者多少会有这种感触,几次下来,跑者们可能会认为「跑超过30㎞后步调变慢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有些比较重视此现象的跑者会觉得「一定是前面跑太快了,才导致后面速度变慢」,所以在下次比赛时放慢前半段的速度,怎知在跑超过30 ㎞后,双腿依旧逐渐难以动弹。
面临30㎞的瓶颈,每位跑者的处理方式都不同,有人认为「跑超过30 ㎞后放慢跑速或改用走的就好了」,也有人觉得「该练习跑更长的距离了」,并将练习距离拉长至40㎞、50㎞或60㎞。
只有少数跑者会想到,可能是跑步的「技术层面」出了问题。然而,我认为对大多数的跑者而言,想克服赛程最后阶段速度减慢的问题,必须从跑步的「技术层面」著手改善才行。
无论跑步能力、年龄和性别为何,确实有业馀跑者在跑超过30㎞后还能加快速度。这些人跟其他跑者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跑超过30㎞后腿部之所以会动弹不得,主要是因为这30㎞都是单纯靠「肌肉的力量」在跑,这种跑法会对肌肉造成莫大的伤害,不管再怎麽健壮,想要单靠肌肉的力量跑30㎞以上,实属困难。
那么,要怎样才能在跑30㎞后加快速度呢?关键在于利用「旋转运动」前进的跑法。跑步时利用旋转运动转动身体骨骼,不仅能将身体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还能有效率地提升跑速。
它利用了自己全身的力量,即脚尖是否进入自己的视野还有从后方是否能能看到自己的脚底。
就这一点来看,贝克勒是这种旋转跑法做的最到位的运动员。
着地动作的过程,就是从脚跟外侧的地方着地,随后将体重承载到拇指球,从小拇指根处的小指球离地。
在整过跑步的过程当中,髋关节在脚步向前挪动并且着地时,会促使使大腿骨由外侧向内侧旋转,这个姿势称为旋前。所以,这样一来可以很自然的以脚尖外侧着地,随着速度的提升,就能轻松地形成全脚掌着地的跑姿。(切记:这种形成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踮着脚跑)
学会靠旋转运动前行的跑步技术后,即使跑超过30㎞,也不用担心双腿使不上力,就算想在赛程最后阶段加快速度,也不再是梦想。正所谓结局好,一切都好,想像自己愉悦地快步跑过终点的模样,重新审视自身的跑步技术吧!
在公众号输入「投稿」二字,就会收到自动回复!
-THE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