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马君从学员中听到一种说法:
“红肉中所含胆固醇会参与体内“坏”胆固醇脂蛋白的代谢,不利于降血脂。所以为了健康,应该远离红肉!”
听了这种貌似很专业的说法
我只能给个眼神大家体会
细细品味这个眼神,大家也应该知道接下来必定是人马君为红肉正名的时间!
怎么区分红、白肉?
相信你肯定很疑惑,哪些肉是红肉?哪些肉是白肉?区分它们很简单:根据肉类食物在做熟后的颜色及是否哺乳动物结合来分。
那些在烹饪前是红色的肉类就属于红肉,包括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烹饪前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一般来说,红肉的颜色是因为哺乳动物肉中含有的肌红蛋白而呈现出来的。
认识清楚什么是红肉,我们回归开头那段“专业”的话,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问题出在哪里,讲解一下其中肥胖和心脑血管、红肉的关系及是非。
肥胖、三高疾病及红肉的是与非?
1 超重就一定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
虽然众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的程度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之间均为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此处敲黑板!!!并没有相关证据表明肥胖超重的人就必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说超重、肥胖只是一个危险因素,并非必然因素。
2 细数及平反红肉的罪状
罪状1:红肉营养价值不高
大多数人认为,白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较少,营养价值高过红肉。
其实,红肉的营养素非常丰富,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某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其中铁的含量较高。而缺乏红肉摄入时的人体在日常饮食中,铁的主要来源于一般是植物性食物,而它的吸收率仅有 1%左右。有相关营养调查表明,缺铁性贫血人群在我国占很大比例。另外,红肉还是维生素B12和锌的主要来源。
因此,红肉对于我们的膳食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未成年人、女性以及中老年人。
罪状2:吃红肉不利于降“三高”
一是,人体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体内生成的内源性胆固醇,大概每天约为1~1.5克,另一个是饮食中摄取的外源性胆固醇,我国建议摄入的胆固醇含量不超300㎎。正常情况下,人体会根据外部摄入量尽量调节,使得体内胆固醇水平稳定在一个动态范围。由此可见从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量在人体中占比仅是20~30%,适度的摄入量并不会对人体内胆固醇水平发生太大变化。
二是,同等质量瘦红肉的脂肪含量、胆固醇含量不一定比白肉的高。
三是,胆固醇其实也是一种营养素,只有变为胆固醇氧化产物时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研究表明,血液中胆固醇氧化产物浓度的增加是动脉粥状硬化的早期指示,并可能进一步导致血栓的形成和中风。而胆固醇氧化物的产生与肉的煮制方法和肉的部位等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红肉并非不利于降三高,只是要把握摄取量的多少及烹饪方式等,反而对人体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
说了那么多,你们应该明白红肉还是应该吃的吧。那么,怎么吃更健康呢?
红肉怎么吃更健康?
挑选脂肪含量低的部分
足量的脂肪会给肉带来柔嫩、多汁的味觉享受,但是脂肪含量较高的部位同时也较容易产生胆固醇氧化物,所以我们要选精肉部分,例如牛的牛柳位置,就是脂肪含量较低的部位。
低温少油的烹饪方式
不合理的烹饪方式,包括油炸、油煎等,例如大家喜爱的煎鸡蛋、煎肉饼等,会大大增加胆固醇氧化物的生成量。相对比膳食中胆固醇摄入量虽比我们高出一倍的日本人,他们的烹调方式偏低温、清淡少油,含高胆固醇的海鲜也以生吃、煮食和烤食为主,健康状况却良好。
注重肉的新鲜度
在储藏及烹调过程中都会发生胆固醇氧化,生成较多的胆固醇氧化物,而且储藏时间越长,烹饪温度越高,胆固醇氧化物越多。所以,多吃鲜鱼,烹饪温度不要太高,即可收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红肉、白肉搭配
在一周饮食中穿插搭配红肉、白肉的摄入,可以合理摄入不同的种类氨基酸,满足人体基本需求。
所以,红肉是我们健康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完全将它排除在我们的餐单之外。只要购买的时候挑选合适的部位、注意肉的新鲜程度,烹饪时采用低温少油的方式,红肉也是非常健康的食品!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