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会导致人们反应迟钝,而练习冥想能帮助你放松和提高自我意识。然而,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冥想形式;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或生活方式尝试不同类型的练习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事实:
●在每种类型的冥想中,都有一些亚型需要去发现和练习;
●冥想的教学人员会对学员练习冥想的频率有不同的看法;
●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类型之前,你可以先混合着练习多种类型的冥想,体验它们的不同之处。
本文盘点了七种最常见的冥想类型,以便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慈心冥想(又称慈心禅)
慈心冥想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对所有事物(包括敌人和压力源)都充满了爱心和善良的态度。在深呼吸时,练习者要敞开心扉,接受慈爱的观念;然后,他们向世界、对特定的人或他们所爱的人发出表达关爱的信息。
在慈心冥想的大多数姿势中,关键之处在于要多次重复这一信息,直到练习者感受到了慈爱的态度。慈心冥想是为了促进同情和感受爱意而设计的,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它有助于受到以下不良情绪影响的人:
愤怒
挫败失意
愤恨不满
人际冲突
这种类型的冥想能增加积极情绪,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和创伤后应急障碍。
渐进放松冥想
这种冥想鼓励练习者对紧绷的身体部位进行放松。它的目标是注意到紧张,并让紧绷的部分得以释放。
在渐进放松的过程中,练习者从身体末端(通常是他们的双脚)开始,然后扩及全身。有些形式的渐进放松冥想要求人们先紧张、后放松肌肉,而另一些形式的渐进放松冥想则鼓励人们在脑海里想象着波浪,让身体随着波浪漂流,以释放紧张感。
练习渐近放松冥想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获得平静和放松的感受。它还有助于缓解慢性疼痛。由于它能缓慢和稳定地放松身体,因而一些人使用这种形式的冥想来帮助他们入睡。
正念冥想
这种形式的冥想促使练习者保持自我意识和活在当下的状态。正念冥想并不鼓励人们思忖过去或担心未来,而是鼓励练习者认识、熟悉和接受现有的环境。练习正念冥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去对现有的环境形成任何带有偏倚性的观点。
因此,练习者不要去思考长时间等待所带来的烦恼,而只是简单地注意到自己在等待,而不做出判断。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开展正念冥想练习;例如,在超市收款台前排队等候时,一个练习者可以平静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包括他们所体验到的视觉、声音和气味。
大多数类型的冥想都涉及到“正念”的体验。呼吸意识鼓励练习者注意他们的呼吸,而渐进性的放松会引起人们对身体紧张部位的关注。因为正念是许多类型冥想的共同主题,所以它被广泛地研究。练习正念冥想可带来如下益处:
●减轻对负面情绪的执着;
●集中注意力;
●增强记忆力;
●减少冲动、情绪化的反应;
●提高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改善身体健康。
呼吸冥想
这种类型的冥想鼓励人们进行有意识的呼吸。练习者要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同时对呼吸次数进行计数,或者用其他方式来专注于他们的呼吸。它的目标是只专注于呼吸,而忽略其他进入头脑的想法。
作为正念冥想的一种形式,关注呼吸提供了与正念相同的众多好处,它们包括减轻焦虑、提高注意力和增强心理韧性等。
昆达里尼瑜伽
昆达里尼瑜伽是一种让身体处于活跃状态的冥想形式,它把运动、深呼吸和唱颂结合在了一起。它通常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来学习。然而,有些练习者也可以在家中学习姿势和唱颂。
与其他形式的瑜伽类似,练习昆达里尼瑜伽能增强身体力量和减轻疼痛。练习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也能得到减轻,因而它也可用于改善心理健康。美国的研究者选取了一群有慢性腰痛的退伍老兵,要求他们练习昆达里尼瑜伽。结果显示,练习这种瑜伽能减轻疼痛、增强体力和改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禅宗冥想
禅宗冥想(有时也被称为坐禅)原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许多禅修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因为这种冥想涉及特定的步骤和姿势。
它的目标是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专注于呼吸,并在没有判断的情况下用心观
察自己的想法。
同样,这种类型的冥想与正念冥想类似,但需要更严格的纪律约束和更多次的练习。如果人们既寻求放松,又寻求新的精神境界,他们可能会更喜欢禅宗瑜伽。
超越冥想
它也称为“超觉静坐”,这是一种简单﹑自然的冥想技术,由印度的著名科学家玛哈礼希·玛赫西·优济大师创立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练习超越冥想时,只需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做缓慢的深呼吸;每天两次,每次练习15~20分钟。
它的目标是超越练习者当前的状态。在冥想过程中,修行者专注于一段颂歌,一个重复的词或一句话(如“我不再害怕在公众面前演讲”等)。
超越冥想提供了一种既简单又不费力的方法,让一个人的心绪向内平静下来,超越思想,去体验到每个人内在充满能量、创造力和智慧的宁静宝库,从而觉知到自己无边的本性和无限的潜能。它不是一套信仰,也不是哲学、宗教或生活方式,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心智技术,帮助人们开发潜能、深度放松身心,获得更健康、更愉悦、更高层次的生活。
练习多长时间的冥想才能起效?
各种类型的冥想都鼓励人们提高意识,放慢呼吸,增加对周围环境与其他人的接受程度。冥想并不是一种特别关注结果的活动。实际上,过于关注结果反而会引起焦虑,削弱了冥想的好处。
然而,大多数研究表明,冥想可以很快地起作用。有关冥想的研究通常会对练习者追踪调查几个星期或几个月,而不是数年。许多练习者报告他们在练习数次冥想后就有明显改善。在冥想期间,人们会感觉压力减轻,心态更平和,接纳度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次练习,这些积极的感觉会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如何安排练习冥想的频度
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做了冥想,就比没做冥想好。因此,如果一个初学者每周只能练习冥想一次,那么他已经跨越了尝试治疗的障碍。练习者可以考虑从每周练习2~3次冥想做起,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天都做冥想。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冥想,有助于把它作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
如果冥想真的对你有益,那么你可以把练习次数增加到每天2~3次;或何时感到有压力就练习。
冥想的技巧
冥想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活动,它专注于当下,而不是结果。因此,享受“当前”是冥想练习成功的关键。一名练习者不应当武断地判断冥想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
相反,他们应当保持在“那个时刻”。冥想是一种需要花费些时间才能掌握的技能。有些人在第一次练习冥想时收不到效果,会感到沮丧,甚至愤怒。在当前时刻保持现状可能是一种挑战,就像专注于单一的颂歌而不会分心一样。不论短期反应如何,练习者都要坚持;关键是接受那些没有评判意味的思想。有些新手会受益于参加课程班或接受教师一对一的指导。
冥想是一种简单的策略,它有助于练习者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与其他技能一样,冥想也需要些时日才能掌握。如果一个人坚持练习冥想,并且愿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他们更有可能发现适合他们的冥想风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