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的人更长寿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智商的人不仅成绩好,还更长寿。
研究人员分析了1936年出生在苏格兰的近6.6万人的数据,在他们11岁时进行了智商测试,对其跟踪调查至79岁或死亡。结果显示,智商高的孩子比智商稍差的同龄人活得更长。具体来说,在智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儿童,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28%,因心脏病而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25%,因中风而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24%。此外,儿童时期较高的智商也与因受伤而死亡、患上与吸烟有关的癌症 ( 尤其是肺癌)、消化系统疾病和因痴呆而死亡的风险较低显著相关。
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尤其是吸烟)在智力如何影响死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教育和遗传也会影响寿命。
积极情绪多样化身体更健康
情绪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方式,学会控制情绪身体也会更健康。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多样化积极情绪的人,他们体内的炎症水平较低。
研究团队选取了175名年龄在40~65 岁之间的参与者,持续分析了他们在 30 天内经历的消极和积极情绪。每天晚上,他们会对这一天经历的 16 种积极情绪进行分类(如感兴趣、积极、兴奋、有趣)。同时,他们也需要对负面情绪进行类似的分类(如担心、害怕、烦恼、紧张、焦虑)。除了情绪评估之外,研究人员还会分析参与者的血液样本,考察其中三种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 -6、C- 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显示,负面情绪的多样性程度对炎症水平并没有影响,但那些积极情绪更多样化的人其炎症水平相对较低。
研究认为,幸福有多种体验,经历多样化的积极情绪可以避免被任何单一情绪所主导,从而降低患上身心疾病的风险。
没爸的孩子像棵草
父母是孩子的避风港,也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引导者,从小缺失父亲或母亲不仅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研究者发现,由于死亡或父母离婚而导致父亲不在身旁,会增加孩子在今后患上严重疾病的风险。
研究者通过对 5000 名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在童年时期没有父亲的陪伴会损伤孩子的端粒(DNA 中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的重要部分)。因为父母离婚而导致缺乏父亲陪伴会造成孩子的端粒长度缩短 14%,而父亲死亡会导致孩子的端粒缩短16%。端粒长度缩短与过早衰老和患上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推测,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会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这就会造成他们端粒的长度缩短。
更年期来得晚 不易中风
研究者发现,更年期来得晚的女性患中风和心绞痛的风险较低。
研究者选取了 3081 名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女性参与者,她们提供了自己首次来月经和更年期开始时的年龄等信息。根据她们首次来月经与更年期开始之间(这一时间间隔也被称为生育年龄)的时间间隔长短,她们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生育年龄大于 30 年,另一组的生育年龄少于或等于 30 年。研究者还询问了她们是否有任何心脏病或循环系统疾病。结果显示,生育年龄较长的女性患上中风和心绞痛的风险较低。其中,生育年龄在 36~40 年之间对预防心脏病的作用最大。生育年龄每增加 1 年,她们发生与心脏有关的不良事件的风险就会降低 3%。
研究认为,雌激素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根据女性生育年龄的长短(而不是单纯考察月经初潮的年龄和更年期来临的年龄),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她们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慷慨的人活得更快乐
予人玫瑰,不仅手留余香,也会让你的心情放飞,获得满足和快乐。研究者发现,只为私利而做事的人不太快乐,而仅仅承诺更慷慨就足以引发大脑的变化,使人们更加快乐。
研究者选取了 50 名参与者,他们被许诺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得到一笔钱并且将钱花掉。一半的参与者承诺把钱花在他们认识的人身上,而另一半人把钱花在自己身上。随后,所有参与者都做出了一系列关于慷慨行为的决定。在做决定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三个大脑区域的活动,分别是颞顶交界处(处理亲社会行为和慷慨的区域)、腹侧纹状体(与幸福相关的区域)和眼窝前额皮质(在决策过程中权衡利弊的区域)。在试验前后,参与者被询问了他们幸福感的程度。结果显示,慷慨的人比自私的人更快乐。简单的承诺就可激活大脑中负责无私的区域,并加强这个区域与幸福相关的区域之间的联系,即想法就足以引起大脑中的神经变化。
研究认为,乐于助人会给大多数人带来一种愉快的感觉,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温情效应。你无需用自我牺牲来寻求快乐,只要大方一点点就足够了。
月经不会影响女性认知功能
暴躁、易怒、焦虑……俨然成为月经期女性的标志,但其实月经期女性并不会丧失认知能力。研究发现,来月经并未影响到女性的认知功能。
研究者共召集了 68 名女性进行详细的监测,以考察在女性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三种选择性认知过程所发生的改变。对女性第一个月经周期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个体的认知偏见和注意力受到了影响,但这些结果在第二个月经周期中并不会重复出现。随后,研究者观察了不同个体的认知表现,以及随着时间推移个体认知能力的表现,最终发现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并无改变。
研究表明,与月经周期相关的激素并不会改变个体的认知功能,尽管可能会有个别例外存在,但女性的认知表现一般并不会受到月经周期过程中激素变化的干扰。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改变人们对女性月经周期的传统认知和看法。
生活有目标睡觉才安稳
日前,“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成了热词,“目标”不是企业家的专属,普罗大众也应该心存目标,不仅会让你动力满满,也有助于睡眠。研究发现,生活有目标的人在夜间的睡眠更香甜,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人更有可能有睡眠呼吸暂停或不宁腿综合征。
一项研究对平均年龄为 79 岁的 823名身体健康的参与者的睡眠模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他们回答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有 10 个问题涉及到生活目标,另外 32 个问题考察了睡眠质量。结果显示,感觉到自己生命有意义的人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性要低 63%,他们患上不宁腿综合征的可能性也低了 52%。此外,他们的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好。
研究成果有助于睡眠障碍人群找到一种非药物的替代性疗法,即让他们满怀目标的生活,它不仅有效,而且廉价。
每天驾驶时间超2小时或会变笨
放弃开车,绿色出行,不仅保护环境,也保护自己的智商。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开车超过 2 小时会持续降低中年人的智商水平,对其大脑功能造成伤害。
研究人员选取了 50 万名年龄在 37~73 岁之间的英国人,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在5年的随访期内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智商与记忆功能测试。结果显示,有多达 9.3 万名受访者每天开车超过 2~3 小时,这些人测试成绩的下降幅度比开车时间较短的人更快、更明显 。这一不良效应与每天看电视超过2个小时类似。
该研究的作者认为,长时间驾驶造成的压力和劳累与认知功能衰退有关。因此,那些想延缓大脑功能衰退的人应当尽可能地减少驾车行驶的时间,多从事些更具有精神刺激性的活动。
与已婚子孙同住 老人不易得抑郁症
因为子女工作繁忙,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抑郁症在老年人群体中频发,但好消息是近日研究者发现,与已婚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概率会降低。
研究团队搜集了 2006、2008、2010 以及 2012 年韩国四次全国性老龄化纵向研究的资料。他们筛选出年龄在 60 岁以上、有一名以上的成年子孙、且四次调查皆有记录资料者的 5046 名老年人。通过对他们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高龄老年人是否与子女同住确实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同住的成年子孙若已婚,则对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相比之下,与未婚成年子孙同住的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风险甚至比独居老人高。
研究认为,婚姻对于改善个人的心理、经济与社会资源都有帮助。此外,已婚子孙与长辈同住也能使老人感受到晚辈的孝心。
睡不好觉腰围增粗3厘米
夜里辗转难眠的后果可不仅仅是第二天清晨顶着“熊猫眼”,它还会让你腹部的“游泳圈”凸显。研究者发现,睡不好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每晚睡眠时间短的人腰围更粗。
研究人员选取了 1615 名成年人,要求他们报告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记录食物的摄取量。研究者还测量了他们的其他整体代谢健康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以及体重和腰围。结果显示,每晚睡眠 6 个小时或更少的人其腰围要比睡眠 9 个小时的人平均粗约 3 厘米。睡眠时间越短,他们的体重越沉。此外,睡眠时间短的人其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胆固醇)含量较低,这也会造成健康隐患。
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了睡眠不充足会引起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的证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