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有没有技巧,这很难说,这要看训练者怎么面对这个问题了。
绝大多数人会把技巧和捷径、小聪明画上等号,就像打游戏利用bug来过关。而他们认为在健身几乎是没有技巧的,靠的就是勤奋的训练,当然前提是训练动作要标准。
在他们眼中如果需要训练出大肌肉块和增强力量,就必须使用大负重的训练方法。
不过,在力量增长上也许还真有那么一条捷径:Greasing the Groove,简称GtG(保持活力训练理论)。提出这套的理论的是美国著名的体能训练师Craig Marker,他曾经是前苏联特种部队的教官,还被成为西方壶铃之父!
壶铃训练与哑铃训练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壶铃利用惯性来提高训练者的效率,某方面来说也算捷径之一。
在Craig提出的GtG理论中,及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训练到力竭”。这已经颠覆了一些传统大肌肉、大力量训练理论。
比如,阿诺德·施瓦辛格就是大重量训练的支持者,他的一身大块肌肉就是实例。施瓦辛格支持的就是想要练出大块肌肉,就必须使用大重量少次数的训练原则,甚至练到力竭。
GtG理论之所以不支持力竭训练,就是要在肌肉力量最有活力的时候训练,周而复始形成某种肌肉记忆。
GtG理论除了不要练到力竭,还有一项前提性原则:经常性做同一个练习。
当我们反复做一个练习时,被练习到的肌肉会经历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是收到了神经系统传送的信号。当肌肉纤维反复收到相同的信号是,一个更为有效率的动作模式就会被发展起来。神经元变得更有效率的这个过程被称为:myelination(髓鞘化)。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在神经细胞的轴突周围形成髓鞘,允许神经脉冲移动地更快速,意味着你的肌肉可以更快的进行收缩。此时你的这个训练动作就被肌肉记忆了,对你的身体而言,这个动作就会变得更简单、更自然。
有效率的神经肌肉控制模式还能引发出体内更多潜在的力量,肌肉收缩的更快,肌肉纤维参与收缩的数量也变多,这可以看做一个“肌纤维众筹”的过程,这样你就能发挥出更多的力量,所以有效率的神经肌肉也可以提升你的力量,让你变得更壮。
GtG理论的理论非常适用于需要“劳逸结合”的白领一族。GtG不练到力竭的理论意味着你甚至不用为一次训练流汗,而且它也可以使一套弹性制的训练方法。
比如,每天在正常工作时间前做10次俯卧撑,在午休时在完成10次,只要遇到空闲时都可以用做俯卧撑来“劳逸结合”。这样一天可以累积不少俯卧撑,这样有规律地利用GtG理论来训练自己,就是一种训练力量的捷径。
但是捷径始终还是与bug有那么一点关系,GtG并不是万能的,在练习身体主要肌力(比如:硬举、卧推)的时候,需要逐步增加负重,而不是只考虑GtG。把GtG运动到这样的训练中还是可以提高训练效率。
GtG就是一种训练力量的技巧性练习,不是一味的大重量。类似网球的发球练习,如果一名职业网球选手每次在练习发球的时候都是练到手都抬不起来了,那他的发球一定很一般。他的肌肉早已忘记了他发出最快球速的那个收缩反应。
GtG训练理论能极大促进移动大重量所需的神经技能,它属于一种锻炼肌肉“放电模式”达到最大效果的途径。
传统的大重量少次数的训练多数都会需要在辅助的情况下进行,而GtG训练可以免去辅助。将GtG训练理论融入到你的平时的训练课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你在力量训练上的效率。
-----------------------------------------------------
关注健身114网微信公众号(jianshen114_00),及时获取精彩健身知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