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健身大咖说,我是主编Alisha。
最近各种群、朋友圈都被它?
这支被誉为“2018年度最扎心”的短片,
不到5分钟,戳中人心,刷爆刷炸。
短片里的每一个场景都那么真实,
故事的主角就像是身边的某一个人,
也许就是你我...
所以最扎心的不是视频,
而是我们就是视频中的人,
是啊,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像着了魔
一边熬着最久的夜,一边敷着最贵的面膜;
一边收藏养生指南,一边拼命加班到深夜;
一边天天酒局夜夜买醉,一边往杯子里放枸杞;
……
嘴上说着养生,身体却在“轻生”。
健康的大数据不是患病就是猝死,
去健身啊!还不健身?健康第一啊...
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7成人有过劳死危险
肥胖人口即将达到3.25亿,20年后将增长一倍
1.5亿人患有皮肤病
沿海城市毕业生视力低下率85%
38.2%的中国人患有各类睡眠障碍
每天约有10000人确诊癌症
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慢性胃炎发病率为30%
……
这世界,
真的会惩罚不好好爱惜身体的人,
真的会惩罚不运动的人,
同时也真的会惩罚瞎练的人!
开始瞎练、正在瞎练、瞎练不改...
艾丽莎知道关注健身大咖说的,
都是健身教练、资深老铁,
是时候影响带动身边的人科学健身!
特别是趁身边人刚看完这部视频,
今儿不谈训练技术,
就给身边人说说“全民健身指南”
1
国人运动很盲目
迫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人鱼线(腹外斜肌)、马甲线……
每个热词的出现都能掀起一轮健身热潮,
很多人迫不及待地锻炼起来,
几乎不考虑运动是否适合自己。
运动健身不能急于求成,
应根据个人体质量力而为、循序渐进,
不科学地运动反而有损健康。
运动方式单一,没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谈起最常见的运动,
健走、跑步、广场舞,
人民报调研健走占36.93%,
跑步占23.56%,两者之和超过60%。
不少人一旦认为某项运动好,
就只进行这种锻炼,
单一运动方式很难达到全面健康的效果,
多种运动综合练习才能更好地改善健康。
忽视运动安全性
对运动风险认识不足,
运动伤害事件近年来屡见报端,
甚至让一些人怀疑是否应参与运动,
运动知识匮乏、忽视安全性,
是造成运动伤害的主因,大众亟需指导,
要相信健身行业的专业的指导和科普。
2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健身不是别人练什么自己练什么,
要根据自己运动健身目的,
来选择适合自己并喜欢的运动方式。
以增强体质、强壮身体为主要目的
选择自己喜欢的、可以长期坚持的,
体育健身活动方式,
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和中国传统健身运动等。
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
应选择有氧运动、球类运动等,
全身肌肉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
以减控体重为主要目的
应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
长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健身活动,
可以增加体内脂肪消耗,减少脂肪含量,
长时间快步走、慢跑、骑单车、
抗阻力训练等是减控体重的理想方式。
以增加力量、雕刻体型为主要目的
系统的力量练习(抗阻力训练),
可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
发展肌肉耐力,促进骨骼发育和骨健康。
对于青少年,可明显改善体质;
对于成年人,可强身健体,练出好体型。
以调节心理状态为主要目的
应选择各种娱乐性球类运动,
和太极拳、气功等中国传统运动方式,
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以提高反应能力为主要目的
可选择各种球类运动,
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
网球等均可提高人体反应能力。
一张图读懂?
来源 人民网
3
完整健身三步走
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健身运动,
包括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放松活动,
建议在三步中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
别省也别练过,均衡完整很重要。
准备活动
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进行适量有氧运动,
使各器官系统“预热”;
二是牵拉练习,
提高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弹性,
预防肌肉损伤。
基本活动
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
球类运动、中国传统健身方式等,
持续30~60分钟。
放松活动
是指运动后进行的身体活动,
包括行走、慢跑、拉伸放松等,
小强度活动和牵拉练习。
有助于消除疲劳,
减轻或避免身体出现不适症状。
4
科学健身十个核心
原则上不出错,
具体健身安排要多听从,
专业健身教练和经验丰富训练者的建议,
我们在传播健身方式也要包容,
别撸铁的瞧不起跑步的,
跳操的爱怼练太极的...
对不对?
送给读者
你们留言要的图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