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的推文都在为事业打广告,
所有的读者们,辛苦了?
昨天收到一个教练的求助,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必要重视一下,
就是文章题目中说到的拖延症。
因为我也有过:万恶的拖延症!
记住一句话“如果不去做,永远都做不完”!
1
因为拖延症我的业绩一落千丈
最近真的发现自己有病了,
每次约会员时候明明就可以1分钟搞定的,
总是不知不觉拖个半小时的,
结果过了那个时间会员扎堆了...
该谈的单没时间搞定,该上的课也耽误了,
总是忙的乱七八糟还毫无成就。
还有就是训练事儿,
早上9点就起床了,磨磨蹭蹭到12点,
算了不练了吃个午饭上班吧...
晚上下班想来个晚训又磨蹭一下,
快12点了就回去了...
我真的觉得自己要爆炸了,
我TM该怎么办?还有救吗?
2
Alisha曾经也这样过
这真的是有“病”,并不是因为懒,
名字叫做:拖延症,中度以上!
为何会如此感同身受,
因为我也有过...
我应该在高中时就发现了自己有拖延症,
属于比较严重的。
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下严重程度:
语文考试时我把除作文以外的都做完了,
留下50分钟开始拖,
拖到交卷最后十分钟开始写作文,
然后作文写不完,就三分之一交卷,
竟然还不会有罪恶感!
直到老师发现了我这个问题后,
找我聊天才发现原来我有“病”,
还病得不轻,如果不改考大学没戏了...
所以在那段时间还请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帮助自己,
从那以后我就很刻意的修正,
让自己从拖延症大军中逃出来。
所以现在我每天可以完成多项工作:
做大咖导师采访、跟恋练汇教练店主讲课、
做新产品的策划、跟教练读者聊天写文章、
线上指导部分会员、整理文章需要的新素材、
最近我还恢复了健身、每天看半小时的书...
3
作为一名教练,
你意识到自己有拖延症吗?
明知道应该去做某事,
却故意拖拖拉拉不做或少做的行为被人们称之为“拖延症”,
一定要正视拖延症这个问题!
因为有相关数据统计,
目前全球有20%的人,
做事情有长期拖延的习惯,
而80%以上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拖延的经历。
所以有的人有拖延症也没大影响,
而有的人会因拖延症比较严重而深受其害。
像今天来找我求助的教练就属于后者,
阅读的同时你也评估评估自己,
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
而且很影响你的正常工作,
并给你造成困扰。
如果有,那就继续往下看喽!
4
拖延症教练的自我剖析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家,
皮尔斯·斯蒂尔的研究则发现:
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委派任务、
注意力分散、目标不切实际、
过于追求完美等是诱发拖延症的因素。
那Alisha帮咱们教练,
简单分析下拖延症产生的原因,
那么我认为:
困惑是导致拖延的原因之一!
很多教练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不清晰的,
这里指的不是销课、上课的大内容,
而是如何安排一天要做的具体内容,
教练不知道应该去做哪些事情,
没有明确的上级安排,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其次主因就是工作超出了能力范围,
主要表现缺少这项工作的专业知识、经验,
没有经过相关培训,
比如不会谈单、不太会上课之类的,
知道即便去做也很难成功,干脆拖着,
还有遇到情况比较复杂、
比较难对付的会员,
教练跟会员之间的沟通有障碍,
我们很多时候也会选择拖延了事。
那么你看看自己主要属于哪一类?
我认为第一类要多一些,
第二类会有但随着时间积累很快会自我度过。
不管怎样,都先分析分析自己,
在找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5
拖延症教练的自我救赎
“明天再练吧”、“还可以再拖一拖”、
“离会员约定时间还有会呢”,
是不少教练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不去做,永远都会做不完。”
当没有完成的事情达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出新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更糟。
不想以后更糟,现在趁早了断!
优化安排自己的时间
是对抗拖延症的关键
我比较实用的方法是:
a.提前一天把明天要做的工作列出来(能想到的都写出来,慢慢你就越想越完整了)
b.把工作按重要程度排序,优先做重要类的(如上私教课类、预约谈单类、场地开发类、自己训练类)
c.给每项工作标注完成时间,完成一项就☑️
罗列-思考-分配,
一些可以退掉的事情要勇敢说“不”,
然后把精力投入到值得付出的事情上。
强化团队合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的自律真的一言难尽,
我们都有自己擅长和欠缺的地方。
所以能力互补且协同合作的团队,
才能够效率最大化地保证大多数人完成某项工作。
我比较实用的方法是:
a.除了十分个性化的事情,其他工作最好与团队保持一致(没课的一起谈单、一起场地开发,都做一样的事情就有监督比较和更好表现)
b.学会向团队求助(尤其是自己因为经验缺乏而拖延的情况)
c.共同约定 (如约定一起训练打卡,即便有特殊情况爽约,但出勤率要比没有约定好很多)
尝试一下,做一个不拖延的教练,
你会发现未来如此美好,
你好,一切都好!
记得留言跟Alisha反馈下,
对你有帮助吗?你还遇到什么困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