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重庆新华路的陈静健身房练,这个健身房很老,哑铃几乎全部坏掉,几乎只剩杠铃可以用。 这里在90年代有一群打比赛人练,现在基本都不来了,还剩下俩:一个是教练以前打75和80KG级的,一个拿过90年代四川省省冠军(当时重庆属于四川省)。 我跟教练一直话不多,我下班来练,他多半已经练完,我只看到他穿着衣服单薄(相对我的肥厚)的样子。 但是这里和现在的新健身房不一样,这里没有一个私教,只要是新学员,教练都会教,而且不是随便敷衍几句那种,教练一般会教给刚到的新人全套动作和所有器械的使用方法,纠正新人的每一个动作。有一天晚上我见他教一个新人一套动作,其中硬拉那个新人怎么都学不会反弓背部和以臀部为轴心运动,他教这一个动作就至少讲了20分钟。 有幸见到那位90年代拿过省冠军的朋友。1米65-68,不高。看上去很宽。手臂很粗,退役十多年了,训练强度没保持。饮食完全是普通人的。他的手臂肌锋非常惊人,几乎就像是鹅蛋那样很高,目测大概有5CM高。现在手臂大概是45. 在更衣室见他脱衣服,我仔细观察。我发现他跟很多小级别的人不一样。 小级别的,往往显得头相对身体大。他不一样,虽然不超过1米68.但是由于身体肌肉大,头显得很小。如果不是站在你面前,你是看不出他矮的。 另外让我惊叹的就是他的肌肉形态和匀称度。说实话,经过10-20年苦练练得大的高手并不少,但是我所见过的,没有一个比例和匀称度能超过他。即使在高手如林的大斌网也不多见。 与一般的高手,他有3个显著特点:他手臂硕大、头小、腰短(常见的是腰长腿短)。不得不承认,在亚洲人中,这种比例不多见,特别是在不超过1米68的人身上。但是正如惊天一战所说,退役的高手往往背部都萎缩得厉害。我观察了下,确实,上背部细节、大小园肌和背阔宽度还在,但是显然达不到他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中背部厚度掉的很厉害(仍然是相对于我的肥厚而言) 匀称度,我没法形容,反正就是。。。比他体积更大的,也没他好看。同样是大块头,有些美感就较差(我估计这种相对的差是由于后天的某些肌肉缺陷和形态缺陷外加先天造),有些就是显得好看,他的身体仿佛是磁铁,让你的目光难以控制的停留在他身上,无法移开。 现在我才明白冠军的高度。这种身体,即使你练得跟他一样大,但是匀称度和比例,常人只能望其项背。 杨公子的帖子也提到过这一点。在美国大块头很多,其中有不少,块头并不亚于奥赛选手。细节、肌肉质量都还不能说无法赶超,但是先天的比例和结构、还有那种自然的匀称度,训练本身很难改。每个人都不一样,你不管怎么样都没法练成别人那样。这让我想起了里奇 加斯帕李。这个天才的小伙子,还是业余选手的时候就可以跟上李哈尼的训练强度,(他们84年的训练记录有一段,是李哈尼说的,李哈尼跟他一起练手臂,当时非常吃惊,说这个家伙还是业余选手,仅仅2组热身充血,肱三外侧头就出现了绞索般的肌肉线条、他俩一起用100KG杠铃做8-12次的弯举)由于锁骨稍端,永远屈居亚军。 下面说点对大家有帮助的东西,训练方面。 我问那个教练,我在平台期该冲重量突破,还是应该继续着力于提高训练和收缩质量?(最近在反思自己重量一大收缩质量就不够高)是不是有很高的意念控制和收缩质量,即使不用很大的重量也可以练出好的肌肉? 他反问我,你的训练目标是什么?我回答说现阶段主要是提高维度打基础。 我本以为他会指出我平时的较重训练中收缩不到位、训练质量不够高的问题。结果让我意外的是,他说重量必须上去。他告诉我,以前那个省冠军的训练: 引体是负重80KG做组;练握力,用80KG负重,每只手只用2个指头挂在龙门架上;卧推,状态好的时候150-160做组,深蹲,低次数组(大概是练3-5个那种)做组重量超过220.(1米67的小个子呀。。。),弯举,80KG杠铃,而且不是那种摇晃借力的,是基本上只凭肱二硬做上去的。 我又问他,突破力量该怎么做? 我估计他会告诉我冲重量什么的,结果他的回答专业得让我吃惊:既要练大重量,也要做高次数练习(因为他见我复合动作一般用低次数),还要有速度和爆发力训练。 这里提一句,挑版的有一个翻译的西部训练体系的帖子 和 举重队的一个教材总结,里面都系统的提到:力量的三大要素是:极限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并且都是同一个结论:极限力量无法在脱离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的情况下单独得到长期增长。 要知道,当一个人没有准备的时候,回答出的问题跟理论教材的总结完全一致分毫不差! 我又问他,我说那意念、控制和收缩质量那些因素呢?他回答是:那主要是针对肌肉形态和细节。 明天继续训练,改天继续请教。先睡觉。希望看帖的朋友从中得到启发。高手走过的脚印,就是我们今后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