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一书中,克尔史那说:
当一个人由于修炼瑜珈而使其心灵完全脱离物质性的心理活动时,这么一种瑜珈修炼的至善阶段就叫做入定或三昧境界(Samadhi)。在这种欢乐状态中,人就处身在无限的超然幸福里,并通过各种超然的感官而自得其乐。确定这种状态之后,人就再也不会离开真理,而一旦获得这种成就,他就会认为:没有什么能够比这收益更大的了。——《薄伽梵歌》第六章第二十至二十三颂。
我们大家都想快乐幸福。这是极为自然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习瑜珈者不要或不关心幸福或快乐。习瑜珈者是要幸福快乐的。在这方面,习瑜珈者和别人完全无异。但习瑜珈者在谋求幸福上更为合乎科学得多。他分析过:幸福可以在哪里找到,在哪里找不到;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分析过:哪里找得到多少幸福,而在别的某处,找到的幸福又是怎样地多得多。
习瑜珈者的结论是:大多数人在追求幸福中到头来反而落得痛苦不幸。
瑜珈师说,原因在于愚昧无知。如果不说是大多数人,确实有许多人试图寻求幸福的方法全是尽量多地谋求感官上的快乐感受。但是,就算是那些极为富裕、因而物质感官享受设施应有尽有的人们也还是痛苦不幸的。事实上,这样的富人往往比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还要痛苦不幸些。
瑜珈师根据他对别人的这些观察心得,以及科学地观察自己从感官享受中得到或没有得到的那些真正而又持久的幸福快乐究竟有多少分量,他就合乎逻辑地判断:从令人愉快的感官经验中获得的幸福分量极为有限。这种幸福极为浅薄,瞬息消逝。
正如对于一个在沙漠中受着酷热煎熬而濒临死亡边缘的人来说,一两滴水无法解除他的干渴一样,同样地,从感官享受中获得的极度有限的幸福是不可能令人感到满足的。
而瑜珈师还观察到:为了争取这一点点分量极为有限的所谓的幸福,——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幸福——人们还得经历如此多的忧患、哀伤等等。换言之,不仅感官享受不能令人满足,而且,如果人们把实现这样的感官享受认作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话,他就会受到忧虑、愤怒、懊恼失意等等的百般折磨。这样一名享乐主义者是在为了这么微小的一点东西而付出巨大代价。他从自己感官享受中获得的细微分量的幸福完全是得不偿失——真的,为追求这种幸福所引起的痛苦不幸已经把这丁点幸福给抵销了。